毕业多年,学生小露(化名)回到学校探望她的“陈妈妈”,师生见面格外开心,总要拉着手热聊一番。时间回到十多年前,小露还是那个因为儿时寄养经历孤僻叛逆的小女孩,充满怨气、紧闭心门的她没少让陈玉侠挂念。作为老师,陈玉侠探知心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2014年的一天,一场精心策划的班级生日会上,烛光摇曳,歌声响起,小露积蓄多年的委屈与冰封的心防瞬间决堤。
1993年从怀远师范学校毕业后,陈玉侠回到位于怀远县西北部的家乡,成了一名“孩子王”。三十二载扎根乡村教育沃土,在怀远县双桥集镇中心学校,用慈母心肠守护学生成长,开拓精神引领乡村教改,做农家学子追梦路上的燃灯人。
一盏“家灯”温暖漂泊的童心
“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都令老师欣慰。”在看到学生小宇收到省示范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时,陈玉侠别有一番感慨。
沉迷网游,昼夜颠倒,小宇(化名)从“留守少年”变成学业荒废的“问题少年”。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走上讲台以来,陈玉侠就将这句话化为日复一日的实践。她在征得在外打工的小宇父母同意后,将小宇接至家中,同吃同住一个月。这一个月中,她当“网管”,严格把控小宇接触网络的时间,监督其学习;又当“营养师”,变着花样做饭,用家常菜的味道帮小宇找回往日的生活节奏。在她的严格管教与爱的呵护下,这名网瘾少年慢慢摆脱对网游的沉迷,重拾学习信心,成绩也突飞猛进。
“陈老师,您就是我孩子的大救星啊!”2022年,小宇以优异成绩敲开了怀远一中的大门,小宇的母亲给陈玉侠发来信息,字字句句都是激动与感谢,陈玉侠也在自己“爱满天下”的成绩单上再添一笔。
拉开办公室抽屉,厚厚一叠信笺整齐地摆放其间,有的信纸甚至已经发黄,信中,很多学生称呼她为“陈妈妈”。从教之初,陈玉侠就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吃住都与学生在一起。深夜的集体宿舍里总有她为学生掖被的身影,节假日,她的家变成学生们的集聚地,接纳留守儿童,用新衣、美食与欢声笑语填补亲情的沟壑。“陈妈妈”这盏家灯温暖了很多漂泊的童心。
学生小凯(化名)突遭家庭变故——奶奶与父亲相继离世,母亲患精神疾病,家徒四壁濒临辍学边缘。“别怕,有陈老师在”“安心读书,费用老师想办法解决”......陈玉侠的承诺给了这个处在灰暗中的少年一丝光亮和温暖。
承诺一出口,陈玉侠就是绝对的认真,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心疼。她四处奔走落实低保,联系爱心人士每月资助300元,自己每月再默默添上200元生活费。2025年中考,小凯顺利考入省示范高中。陈玉侠又千方百计联系蚌埠爱心机构,为小凯争取到直至大学毕业的全程资助。
玩个痛快 学个踏实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但仅有爱,不足以照亮乡村教育的未来之路”。陈玉侠深谙此理,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源头活水与智慧之光的双重滋养。
3人统招怀远一中,2人跻身全县百强,这个中考成绩创造了学校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同样是这届中考生,曾被学校教师公认为是“最差的一届”。
面对“最差的一届”,陈玉侠依旧坚信“要玩就尽情玩个痛快,要学便专注学个踏实”。“课堂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生命的磁场”。她摒弃填鸭式教学,积极探索,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不让学生陷入盲目刷题泥沼,更不侵占宝贵娱乐时光。课外研学、社会实践、文体活动样样不落,陈玉侠用实践证明,宽松环境下的快乐学习,能激发更大潜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繁重的教学管理之余,陈玉侠会“偷”时间扎根课堂一线,立足乡村教育最真实土壤收集数据、剖析案例。2004年,她从安徽省教育学院脱产学习归来,发觉自己在教育科研领域中的落后与不足,她自费购置了电脑、打印机、手机,一头扎进教育科研。她的这一举动让身边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她却说:“自己没有一缸水,怎么能给学生一碗水。”
凭着这种执着的探究精神,她主持完成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等2项省级课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核心问题教学实践研究》等3项市级课题;出版《向卓越进发》《超越梦想》2部专著;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发表《打开绝唱之门 领略“三美”之景》等论文20余篇。直击乡村教育痛点,提出的策略如精准滴灌,这些来自乡野的“真经”,也为乡村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以复制的“光源”。
结对耕耘向未来
刘春阳是陈玉侠带的第一届学生,现在的他和恩师是同事,已并肩战斗二十余载。他说:“我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因为陈老师扎根乡村教育、爱生如子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学校实施青蓝工程,陈玉侠主动和年轻教师“结对子”,上示范课,听汇报课,一节节指导,一节节磨课,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倾囊相授。青年教师彭成俊初登讲台茫然无措,她手把手指导如何高效备课、与学生有效沟通、机智灵活处理突发状况等。教师孙丹丹尝试小组合作遇挫,她并肩研讨调整策略,终使课堂焕发生机。
整个双桥集镇,陈玉侠带过的学生,有20余名返乡踏上了教育之路。他们被她这盏“灯”吸引,扎根乡土,为乡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与生生不息的希望力量。青年教师们由衷地赞叹:“陈老师不仅教我们教书,更教我们如何做一盏有温度的灯。”他们传承着“以德修身、以爱育人、以研促教”的火炬,共同照亮乡村教育的明天。
从教多年,陈玉侠获安徽省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蚌埠市优秀班主任、怀远县首届最美教师、怀远县名师、怀远县名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她始终视教育为薪火相传的事业,甘为人梯,以自身的光热吸引并照亮后来者,让教育家精神在乡村田野生生不息。
点评
以坚守为笔 书写乡村教育的大爱篇章
□怀远县双桥集镇中心学校校长 程 亮
陈玉侠三十二载扎根乡村教育,以坚守诠释教育家精神,用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乡村振兴注入温度与力量。
她是点亮乡村未来的“燃灯者”,以大爱践行育人初心。面对住校生和留守儿童,她超越教师角色,自掏腰包备餐、深夜巡寝掖被,累计捐献超10万元资助困境学子;对网瘾学生耐心疏导,为追梦学子无偿辅导,用跨越血缘的关爱,让乡村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石,为乡村振兴培育有温度的“种子”。
她是驱动教育创新的“开拓者”,以钻研夯实育人根基。深耕教学一线的同时,她主动斥资购置设备深耕教研,牵头完成2项省级、3项市级课题,出版2部专著、发表20余篇论文,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教研成果。既提升了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更以专业精神践行“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乡村教育支点。
她是培育教育火种的“领航者”,以传承延续育人使命。作为资深教师,她毫无保留传帮带青年教师;用坚守感召20余名学子返乡从教,为乡村教育储备新鲜血液。考取心理辅导证书以守护学生心灵,以“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构建起乡村教育的人才梯队,为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提供支撑。
陈玉侠以爱为魂、以智为翼、以志为灯,既是“四有”好老师的标杆,更是教育家精神在乡村大地的生动体现。她的坚守激励着更多教育者扎根基层,为教育强国建设、乡村振兴书写“教育为民”的时代篇章。
通讯员孙本召、记者沈思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