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之滨,珠江口两岸,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高地。这片涵盖珠三角九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域,不仅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更已形成贯穿广深港澳的"世界级科创走廊",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里,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正呼唤着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之匹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满足大湾区对高端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位于东莞的大湾区大学应运而生。
作为扎根大湾区核心区域的高等教育新力量,大湾区大学创新性地建立了"学校+大科学装置 (科研机构)+龙头科技企业"的"科教产合作共同体",构建起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的合作链条。这一模式让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与区域创新生态深度耦合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产业合作作为重要环节,率先展现出实践价值。
在"科教产合作共同体"的框架下,产业合作成为大湾区大学连接教育与市场的重要纽带,尤其在与区域龙头企业的联动上,形成了鲜明特色。大湾区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区域内龙头科技企业签署框架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技术和产业实践的宝贵机会。这种合作不仅局限于实习实训,更深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科研项目合作等层面,使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保持高度同步。
除了与企业的产业联动,科研资源的集聚与整合,是大湾区大学依托科创走廊提升学术实力的另一重要支撑。学校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先进材料与绿色能源研究院,还与北京大学签订博士研究生联合科研实践项目协议。
这些合作使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的顶级科研资源,为师生提供参与高水平研究的平台。东莞市大湾区高等研究院的设立更是为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该研究院已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的科研能力。
重科研的办学定位,也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大湾区大学在人才引育上的布局,恰好匹配了这一发展需求。大湾区大学立足粤港澳,辐射全国,面向全球招聘顶尖人才。目前学校近300名教研人员均有博士学位,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其中70%的教研人员具有海外教学科研工作经历,更汇聚了10位院士和78位国家级人才。
强大的师资队伍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而大湾区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进一步将师资优势转化为学生成长的红利。学校大胆革新,实行以四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次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赴海外交流交换。学校采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学生入学不分专业,二年级起可自由选择专业,并支持跨学科辅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首届本科生享受3:1的超高师生比,有机会从入学起就跟随院士、讲席教授学习,获得一对一指导,这些培养特色也成为考生选择时的重要考量。
这种以学生成长为核心、深度对接区域需求的培养模式,最终转化为大湾区大学吸引考生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和企业资源,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和产业创新。这种将学习、研究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环境,无疑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了独特而宝贵的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