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父母去世之后,都会陷入一种复杂的困惑:是不是还需要像以前那样,跟所有的亲戚朋友保持联系?要不要继续每逢节日,硬着头皮走亲访友?其实,随着父母这一情感桥梁的消散,许多维系在一起的关系,也逐渐变得无关紧要。
回看这些年,无数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当父母在时,大家因为孝道、习惯,总愿意多走几步;而父母不在了以后,很多关系自然而然地疏远了,这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第一种亲人,是只在有事才想起你的亲戚。
很多人可能都能数出来几个亲戚,只在有事求你时才突然出现,平时不见踪影。
这样的亲戚,没有父母这层血脉纽带时,其实很难再建立起真心的来往。
哪怕偶尔聚会,心也未必近,话也未必真,遇到矛盾更是薄如纸。
生命里需要纯粹的善意,不需要过多的人情债,不必再勉为其难地走动,自然就好。
第二种亲人,是给你添堵挖苦,嘴上不饶人的亲戚。
生活中,谁还没碰到过一两句冷嘲热讽的亲戚?尤其逢年过节,少不了尴尬的话题,家庭的隐私被反复打听,孩子、钱财、工作,都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父母在时,你或许为了他们的脸面,还能忍下来,现在不必了。成年人最重要的尊严,是不把自己放在让人难堪的位置上。不走动,也是自我保护。
第三种亲人,是利益为先、斤斤计较型的亲戚。
有些亲戚明算账、暗较劲,一旦涉及分家产、纠纷,能翻脸不认人。
其实,亲情并不是天生牢不可破,现实难免夹杂利益,见过了,就要懂得收敛自己的善良。
父母不在了,这些人为了一点碎银小利争个死去活来,再勉强去维系没了意义。人生路漫漫,真正对你好的人自然会留下。
第四种亲人,是曾经有大矛盾、互相看不上眼的亲戚。
家庭里的旧账很难清,小时候的怨气、成年后的分歧,有些关系一直僵着,父母在大多还能压下不提。
现在父母不在了,没有必要为了所谓血缘,再去拉扯那些不舒服的情绪。
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亲戚,这层关系是靠心维系的,而不是靠勉强。如果注定合不来,疏远很正常,身心都轻松。
第五种亲人,是长期拒绝沟通,和你无交集的亲戚。
亲戚,也只是一群有着血缘、但未必有缘分的人。有人在一个城市却几年也不见一次,有人住得再远,却常挂念彼此。
没有了父母的牵线,彼此沉默,关系逐渐淡化,其实也是天意。别逼自己去维持不存在的亲情,顺其自然,亲近合得来的少数人就已足够。
第六种亲人,是有恩未必有情的亲戚。
小时候父母碍于亲情,常告诉我们“某某对你有恩,要记得报答。”可长大后发现,有些恩情其实是礼尚往来的客套,并非真的把你当亲人。
父母不在了,不用再为别人情感绑架自己,受过关照可以记一份心意,但没必要变成人生的负担。选择合适的人真诚来往,才是成年人自洽的开始。
仔细想想,这世界上靠得住的亲情其实没多少。父母在,事事有依靠,有归属感;父母走后,很多所谓亲情也变得更真实与纯粹。
你会发现,真正值得维系的,往往是与你有同理心,有互助之实的那几个人。
没必要硬撑所谓门面,也没必要刻意疏远谁,把关系顺其自然、留白的空间,就是最好的方式。
有时候,我们需要勇敢地接受那些关系的变淡。亲人,是生命里的一种缘分,你珍惜我,我自然珍惜你;若彼此无感,也不用害怕失去。
父母不在了,更要学会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值得的人和事上。把亲情交给信任,经得起风雨的亲人;其余那些有距离、有隔阂、有争执的,坦然地淡下来、远一点,就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生活就是这样,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太多,学会放下,才能轻盈前行。亲情的浓淡,不靠外表,不靠场面,是心意决定的。
愿你都能拥有被关心的暖,被爱护的力量,对不必走动的亲人,送一句祝福,余生不打扰,也是一种温柔和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