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学没两天,一位来自山东的同学就发帖把江苏大学骂上了热搜。
这位同学专程南下读研,扛着大包小包进了校门,已经做好了迎接新生活、冲刺学术巅峰的准备。
他本来以为,在这会过上“咸鱼翻身”、知识满天飞的日子,结果迎来的却是现实给的“下马威”。
江苏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它的高等教育资源也一直备受青睐。
许多外省考生梦寐以求能在这篇教育热土上完成学业,拓展自己的眼界,得到一个完美的就业机会。
但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事实也证明,现实往往会打破理想。
九月各大高校都陆陆续续开学了,和本科迎新红红火火的场面比,研究生开学就显得平淡不少。
但宿舍条件好不好、生活环境怎么样,一直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一位来自山东的男生考上了江苏大学的研究生,刚开学就发帖把江苏大学骂上了热搜,还直言:“研一刚开学就被恶心到了!”
没想到学校安排他们住进了家属区,跟学院离得特别远,每天上课就像“跨区通勤”,吃饭买东西都特别麻烦。
更让人无语的是宿舍条件:走廊里连灯都不装,晚上回去乌漆嘛黑,只能打开手机照明或者摸着墙找门。
他的宿舍是四人间,四张桌子并排放在一起,每张桌子大概只有70厘米宽。
床架子旧得根本安不了床帘,睡觉换衣服啥的完全没隐私,简直像在“公开体验生活”。
家属区没有热水器,眼看天气越来越冷,往后想喝口热水都成了难事。
楼里压根没有洗衣房,公共澡堂又离得超远,洗个澡简直像去长征。
而且有的房间连阳台都没有,万一被分到这种,晒衣服都让人头大。
最让他崩溃的,整个学校就是个“坡校”,陡坡多到离谱,电车禁行,自行车爬坡爬到怀疑人生。
所以爬坡只能靠自己,上下课像“拉练”,这些和他在本科学校的条件天差地别。
有网友怼他矫情,但也有很多人晒出自己学校的类似经历——原来名校光环背后,藏着这么多辛酸!
不得不说,每年开学,都有一大批同学遭遇“卖家秀vs买家秀”的残酷现实。
招生广告里高大上的图书馆、崭新的体育馆确实很诱人,可谁能想到,有些高校的宿舍条件简直像穿越回了上世纪?
济南某医学院的学生宿舍,采用了原始的红砖设计,但是丝毫没有文艺复古气息。
反而更像刑侦剧里那种“人质关押现场”,氛围感直接拉满。
如果对里面的环境还存有一丝幻想,那么走进去的第一秒就会把你拉回现实。
如果被分到上铺的吊床,睡觉就变成了联系平衡的技术活,有很多学生都说:毕业之后练得一手好杂技!
一提到浦东新区,大家脑子里蹦出的肯定是“高大上”。
可你再去看看上海某工业学校的宿舍,墙皮都翘得能卷起来了,瞬间让你体会一把啥叫“人间真实”。
这卷曲程度,真的让人忍不住给它“去去角质”,而暴露在外的水管线路,也会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什么叫做一栋宿舍楼的“血脉相连”。
还有西南某知名医科大学的宿舍楼,远看那造型、那气质,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大型服装集散中心开了分校。
里面更是别有洞天,八人寝的狭小空间,让室友之间“亲密无间”的接触。
宿舍稍不整理就会变成垃圾站的既视感了,最丧心病狂的是,别人学校叫做小吃街的地方,这里可能就是黑作坊。
其实很多高校都有这种问题,学生来了发现和宣传的不一样,心里失落是肯定的。
这可不是个别现象,尤其对于从外地来的同学,适应起来更难。去年教育部门的调研就显示,超过六成外省考生入学第一个月就有落差感。
这位山东同学细数了“上课要爬山”“洗澡像取经”的日常,最后气得直接撂狠话:“这种破地方也配称发达城市?”
这事儿听着新鲜,可仔细琢磨以后就能发现三层真相。
先说宿舍问题,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确实存在摸黑走路、热水配置不全的硬伤。
但很多本地学生透露,家属区宿舍是学校为了应对扩招采取的临时方案,往年也有这种情况。
再看出行不便:江大背靠青龙山,确实导致校内坡道多,但校方禁止电动车也是事出有因。
这学校整整两千多亩地,每天至少有五万多辆电动车来回窜,人多车杂,不出事都难。
其实学校的校车早晚高峰发车间隔只有8分钟左右,这位同学所说的“徒步爬山”,确实有点情绪化。
最后一点最值得思考的就是那句“发达城市就这条件”,把城市发达程度和高校宿舍的硬件直接画等号,其实本质上还是自己的心里预期错位。
简直就像买房:眼睛全飘在软装和摆设上,压根没想过这楼结不结实、安不安全。
这事儿现在彻底分裂了,网友明显分成了两拨。
一部分人说这位同学“矫情”,认为“读书是学知识,不是来享受”。另一波人则怒怼学校:“连基础的热水供应都保障不了,确实离谱。”
还有人提醒,别光听名字响就信了,实地看看才知道真相。不过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学校的硬件确实该升级。
总有人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对住宿这么敏感?
你想啊,考研花了好几万报班,每天学习12小时,结果换来的是比本科还差的居住环境?
教育专家一句话点破:不是这代人不肯吃苦,而是人家不想吃“没价值的苦”。
要是实验室牛、老师强,生活糙点也就算了。但若各方面都落后,怎能不心态爆炸?
这位同学直接吐槽:本来以为来江苏读研,能体验一把大城市的便利,谁想到宿舍条件还不如本科!
他觉得,学校既然要招外地学生,至少该提前把情况说清楚吧。更扎心的是,很多人报志愿光看省份和校名,根本没留意校区环境具体咋样。
所以真心劝大家,选学校别只看名气,最好提前去一趟,或者打听下真实情况。
现在不少高校官网都放了360度校园实景,但说实话某红书上在读生拍的日常vlog,可比招生简章里的“精修图”真实多了。
与其盯着城市GDP数据,不如多研究下目标院校的“生活指南”,毕竟要住三四年的地方,空调房和旱厕的区别可比城市排名实在得多。
去外省读书,真的全凭运气:可能惊喜,也可能崩溃。
心态真的很关键:既然大老远跑来读书,就得学会在没那么如意的环境里,自己找点光、找点希望。
北大燕园不少老楼没电梯,武大老斋舍也得用公共澡堂,可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顶尖人才的摇篮。
这位同学的吐槽,其实也给即将上大学的同学们提了个醒:大学不是精品酒店,能把抱怨转化成适应能力的人,才是真正赚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