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96小时内,特朗普连续对北约、G7和欧盟三大组织抛出关税提案,试图组建一个针对中国的“30国关税联盟”,却在一片喧嚣中听到了第一个“不”字。
过去的4天里,特朗普连续抛出三项重大动作,目标直指中国和印度。
第一招发生在9月13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喊话北约,建议32个成员国对中国商品征收50%至100%的关税。
他声称这一举措能帮助结束乌克兰战争,理由是“中国会减少对俄罗斯的支持”。
第二天(9月11日),《金融时报》披露特朗普已向G7国家明确提出要求,让它们效仿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最高100%的关税。
这是特朗普的第二招,把七大工业国组织拉上他的关税战车。
第三招更狠,特朗普要求欧盟27国率先对中国和印度这些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加征100%的“二级关税”,意思是让欧盟先出手,美国再考虑跟进,明显是自己不想承担风险,却要盟友先跳坑。
就在特朗普的关税攻势似乎要形成合围之际,加拿大突然松口了。
加拿大电视台(CTV)传出消息:政府“正考虑”取消或下调对中国电动汽车的100%关税,而且这是总理亲自下的指令。
这个转弯来得很快,就在不久前,加拿大还信心满满地宣布,自10月1日起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摆出一副“跟美国走”的姿态。
不过,当时,中国商务部的反制措施很快到来,对加拿大油菜籽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这一招打得精准又狠,直中加拿大痛处。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油菜籽进口国,而加拿大是最大的出口国。2024年,加拿大向中国出口的油菜籽高达近50亿加元,这笔买卖可不是能轻易忽略的。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正在和中国谈判油菜籽贸易协议。如果澳方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加拿大将面临直接竞争,甚至可能导致市场份额的严重流失。
加拿大的立场变化,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优先”案例。对华征税看似是对美国的政治表态,但背后付出的却是真金白银的经济代价。
而加拿大的转变不是特例,而是一个信号。被特朗普盯上的约30个国家中,不少都在类似的处境中挣扎。他们既要维持与美国的传统盟友关系,又不敢轻易得罪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贸易伙伴。
欧盟内部意见分歧明显。德国和法国担心关税会推高能源价格和通胀,而东欧国家(如波兰)则支持更强硬措施。
德国商业协会公开表示,如果中欧贸易因关税战受阻,德国制造业会受到沉重打击。法国汽车产业协会也指出,汽车出口过度依赖中国市场,一旦被加征100%关税,几乎等同于自断财路。
日本的立场同样微妙。日本政府一方面要保持对美盟友关系,另一方面又深知半导体和汽车产业无法脱离中国市场。日经新闻评论称,日本“骑在墙上”,既不敢公开反对美国,又不敢轻易承诺加入行动。
印度方面的反应最为坚决。新德里公开表达不接受任何第三方对其能源自主权设限的立场。由于印度自身出口产品已多次受到美方关税政策波及,近期其与美方贸易磋商趋于紧张。
面对特朗普的三连招,中方没有选择等待,而是迅速打出反制。
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部分美国芯片和相关产品启动反倾销与歧视性调查。
这一动作被外界解读为“先发制人”。
在美国还忙着喊话北约和G7时,中国已经用制度化手段开始回应,把主动权握在手里。
中国的反制特点是精准。
要知道,芯片产业是美国的命脉,中国通过调查和可能的限制措施,等于直击美国科技领域的要害。和美国的“大棒”不同,中国选择的是“点穴”,既能传递信号,也能保留后手。
与此同时,商务部还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调查范围涵盖多类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
这些芯片正是美国在工业和汽车领域的优势产品,中国市场份额庞大,一旦反倾销措施落实,对美企影响巨大。
外交层面的回应同样快速。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任何国家无权干涉中国的正常能源贸易,单边制裁与经济胁迫注定失败。
特朗普拉拢30国对华加税的策略,说到底是一种焦虑的体现,越是急于围堵中国,就越暴露出美国对自身竞争力的担忧。
但在这个全球经济高度互联的时代,靠关税筑墙,不仅行不通,还可能自伤其身。
也因此,特朗普的“关税联盟”虽然声势浩大,但各国心思不一,内部裂痕明显。而加拿大政府态度转变就是最好的例证,在现实经济压力面前,政治姿态不得不让路。
而中国需要的是淡定,只要市场够大、产业链够稳、开放政策够实在,别人自然舍不得和我们撕破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