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还记得特朗普那句“欧洲必须停买俄罗斯石油,并向中国施压”的强硬喊话吗?话音未落,英国新任商业和贸易大臣彼得·凯尔就带着100家企业的豪华代表团飞往北京。
这出“美英对华政策反差大戏”简直比好莱坞剧本还精彩,一边是华盛顿的选举话术,一边是伦敦的务实合作,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底色又一次被刷上了头条。
![]()
旧台词与新舞台
2025年9月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牵头召开了一场名为“意愿联盟”的电话会议,原本议题是讨论俄乌冲突后的乌克兰安全保障,但特朗普一开口就抢尽了风头。
他强硬要求欧洲“必须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随即话锋一转,指责中国“为俄罗斯的军事努力供血”,并敦促欧洲“对中国施加经济压力”。这套说辞听起来耳熟吗?从贸易战到科技战,“中国背锅”的剧本已被特朗普翻来覆去用了无数次。
但这一次,连记者追问所谓的“第二阶段制裁”具体内容时,特朗普都闭口不谈。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操作,与其说是战略考量,不如说是选举工具。
![]()
美国一个政治新闻网站曾分析称,特朗普在2024年大选期间就反复炒作“中国威胁论”以拉拢保守派选民。而根据美国财政部2024年发布的报告,中俄贸易中90%以上是能源、农产品等民用物资,所谓“军事供血”根本站不住脚。
更讽刺的是,欧盟早在2024年就将俄罗斯石油进口比例从2022年初的27%压降至3%,进一步制裁只会推高欧洲自身的能源成本。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公开表示“拒绝选边站队”,特朗普的强硬喊话,更像是一场孤掌难鸣的表演。
脱欧后遗症与经济现实
就在特朗普喊话三天后,英国《卫报》在9月7日报道了一条重磅消息:新任商业和贸易大臣彼得·凯尔将于10日率团访问北京,参加中英经贸联委会。这个代表团规模惊人,100家英国企业涵盖金融、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国家馆面积超400平方米,堪称英国参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洽会)的“历史之最”。
![]()
为什么英国如此积极?答案藏在脱欧后的经济数据里。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25年1月报告,脱欧后英国对欧盟商品出口实际价值较2019年下降18%,而中国已成为英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双边贸易额高达410亿英镑。商务部研究院欧洲所分析称:“脱欧后英国急需寻找新贸易伙伴,中国是绕不开的选项。”
更关键的是,英国工党政府2024年上台后,将经济增长列为首要任务。凯尔上任第一天就喊出“立即行动、全力以赴”的口号。英国驻华贸易使节倪乐思直言:“我们想借投洽会推广《现代产业战略》,推动双向投资。”《独立报》援引代表团内部消息称:“不处理好对华关系,经济增长就是空谈。”
谁在作秀,谁在务实?
这场美英对华政策的分化,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两种逻辑:一种是零和博弈的旧思维,另一种是互利共赢的新现实。特朗普的施压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是因为欧洲早已看清利益底线。德国和法国明确拒绝跟随美国对华脱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甚至在2024年欧洲峰会坦言“与中国脱钩不符合欧洲利益”。
![]()
而英国的转向更具象征意义。从脱欧后的迷茫到主动拥抱中国市场,其政策已明显“去意识形态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托尼·特拉弗斯指出:“英国对华政策正从象征性外交转向务实合作,这是全球南方崛起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未来会如何?特朗普的“制裁大棒”很可能继续停留在口号层面,毕竟中期选举在即,骂中国成本低、收益高。但务实国家早已行动:除了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也在2025年加大与中国的经贸互动。国际政治没有永远的口号,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今天依然适用。
![]()
尾声
当特朗普还在念叨“中国威胁”的旧台词时,英国贸易大臣的航班已经落地,这场反差大戏告诉我们:政治作秀终会散场,而合作清单才能创造就业和增长。
谁在务实、谁在演戏,时间早已给出答案,毕竟全球经济的考场上,交白卷的人可没资格批评别人的满分答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