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是青山,低头是绿水,这便是察隅,西藏的东南角,森林下的山城,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著名的梅里雪山的一部分就在察隅境内。只可惜这里是雪山的背面,因多座大山的遮挡,看不见梅里雪山的踪影。
通往察隅的路
下察隅的村落大部分坐落在河谷台地上,背靠茂密的青山,远眺察隅河谷。由于海拔只有1500米左右,气候炎热湿润,香蕉、橘子随处可见,像云南的普通山村景色。
察隅的黄桃种植基地
察隅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交界的地方。闻名于世的梅里雪山的西麓即在察隅县境内,而怒江也是经察隅流入云南。在察隅的察瓦龙乡和古拉乡,至今仍活跃着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马帮。
至今活跃的茶马古道马帮
察隅的气候和特产
过去,察隅曾是西藏地方政府流放发配罪犯的地方。如今的察隅,却已是一个有着“西藏江南”美誉的人间乐土,盛产水稻、香蕉、柑橘、葡萄、石榴、西瓜、甘蔗等高原罕见的亚热带作物和水果,为众人倾心向往的福地。从东到西,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在此交会;南面与缅甸和印度相邻,孟加拉湾暖湿气流顺势而上,浸润了这方土地;北面,高耸的伯舒拉岭阻隔了刺骨的寒流。这样的察隅稻香飘飞,青山葱翠,是植物王国,是动物乐土。这里的村民也的确不种青稞,都种水稻,像僜人日常也喜欢吃米饭。
察隅南部与缅甸、印度接壤,历来为边防重地,而且没有像亚东、樟木一样的开放口岸。因此,相对而言,交通仍不便利、商业欠发达的察隅,在外人眼里至今仍保留着世外桃源式的神秘色彩。现在,察隅境内生活着藏、汉、纳西、独龙、苗、回、门巴、珞巴、傈僳、怒等10个民族和僜人,是西藏民族最多、最具民族风情的一个县。
察隅的森林
由于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典型的高山峡谷和山地河谷地貌造就了察隅“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独特自然景观,迥异于青藏高原的其他地区。中小学课本上介绍垂直自然带的特征时,一般以察隅为例。
察隅县城
茶叶是藏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茶树在西藏的栽培历史也是从西藏和平解放后才开始的。1956年茶树在西藏察隅日卡通试种成功,1964年开始采摘,试制了毛峰、眉茶、碧螺春等多种茶叶,经评审,品质较好。
察隅的茶叶种植基地
1960年、1963年、1967年陆续引进了一批茶种,分别在下察隅的沙马、易贡、错那的麻玛沟试种,均获得成功。1971年在林芝、墨脱、米林、工布江达、曲水、尼木、吉隆、聂拉木、亚东、错那、察隅、波密、芒康等28个县进行种植。其中察隅、波密的易贡、墨脱的大部分地方,以及樟木口岸的立新乡等地均获得了成功。
保卫察隅的历史
1907年12月至1908年1月,威廉逊溯洛希特河而上,到距离我国西藏日马(即察隅)35公里的地方进行考察,执行所谓兰斯洛特计划,返回后提交报告建议:英国向米什米方向扩张,在当地建立警岗,将该地区纳入英国统辖范围之内;发展萨地亚与米什米人的贸易,开通向西藏东北的商路。
1908年3月,威廉逊再次越过“外线”,进入珞巴族居住区,抵达帕西加特,后又向西南行至列杜姆,再至西永河对岸的迪季木尔。此次探险历时一年,1909年2月因患急性肺炎而返回印度。1909年3月,威廉逊再次来到珞巴族居住的卡邦村。1909年末至1910年初,他穿越米什米人居住区行至日马;1910年1月,再度来到察隅河谷,抵达瓦弄。
英人威廉逊在中国边界频繁的活动引起了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的注意,他令管带程凤翔进占桑昂曲宗,一方面配合北路川军入藏,另一方面设法阻止英国蚕食中国领土。1909年11月29日程凤翔接到命令后,自札宜出发,1910年元旦进入桑昂曲宗,2月11日抵达桑昂。得知英人在杂瑜活动,赵尔丰即命程凤翔派兵南下杂瑜。程风翔抵达杂瑜(察隅)后,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采取了充实边防、设置界碑等措施,以巩固边防。
赵尔丰还派军进驻西藏东南部的桑昂曲宗、杂瑜(今察隅),有力地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宣统二年(1910年),新军管带程凤翔派部属到达下杂瑜“正南相距三站之压必曲龚溪”(在今察隅县门巩附近),竖立龙旗,后又在插旗处立了汉藏文的界牌——“大清国杂瑜南界面”。这些龙旗一直保留到1912年初,当英属印度“探查团”到达压必曲龚溪南岸时,他们不得不向英国报告:中国军民已经竖旗、立牌,那里是中国领土。
察隅的僜人
关于察隅的“僜人”。从怒江往西,越过伯舒拉岭就是西藏自治区东南角的察隅地区。这里住着大约有一两万人的一种少数民族,解放以来被称为“僜人”。
被称为僜人的人中又分两部分,各有自己的语言和名称,而且据说是从不同地区进入察隅的。一部分自称达让,另一部分自称格曼。印度阿萨姆人称前者为“迪加罗”,称后者为“米佐”。英语统称他们(还包括丹巴江的义都人)作“米什米”。据他们的传说达让是从察隅之西丹巴江的义都人中分出来的,到这地方已有7至11代。格曼进入较迟,来自缅甸,约9代;在今察隅县内的格曼人少于达让人,成1∶3。他们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但都与云南的独龙语、景颇语接近,达让人和格曼人则各有自己的语言,但是由于长期杂居,除大家都会说藏语外,格曼人已学会达让话,而且有些格曼儿童已不说格曼语。这两个集团在语言上正在统一起来。
还值得提到的就是据传说察隅地区原来还有一种称为“冏”的人,他们生产先进,所筑的梯田,遗迹尚在,大约在六代前被藏族打败,部分迁走,部分已藏化。囧人不信佛教,不和藏人通婚,有送鬼的习俗,但怕受歧视,自认是藏人,或是“讲土话的藏人”,一共有五个村子,约700多人。这种“讲土话的藏人”提示了在更早的时候已有能说和独龙语相近的语言的人,可能就是早期的格曼人,居住在这个地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