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广州楼市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颠覆性数据。
截至2025年上半年,广州商品住宅可售库存为1447万平方米,其中现房库存为742万平方米,占比达到51.3%,期房库存占比仅为48.7%。
是广州楼市现房库存量首次超过期房,标志着楼市正步入一个全新的“现房主导”时代。
也预示着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从“卖方霸权”到“买方主权”的深刻转变。
01
广州楼市的这一变化,绝非偶然。
曾经,开发商凭借高周转、快扩张的模式,享受着“造房即售”的躺赚时代。然而,如今市场风云突变,库存数据成为了开发商的“紧箍咒”。
广州全市商品住宅去化周期约21.1个月,远远超出了合理水平。
这意味着,大量的房子面临着销售困境,曾经的期房因去化率低,不得不“熬成”现房。
从全国范围来看,现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2.5%,期房则同比下降10.6%,“所见即所得”的现房正逐渐获得市场青睐。
在广州,现房项目已覆盖中心城区与外围区域,如天河、海珠、黄埔等多个高端项目已实现“即买即住”,这大幅降低了购房者面临的烂尾、货不对板等风险。
对于购房者来说,现房时代的到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精挑细选,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房屋的质量和周边配套;
另一方面,现房也并非“安全牌”,能熬成现房的项目,要么价格虚高,要么存在硬伤,购房者不能仅仅被“所见即所得”所忽悠。
02
广州楼市现房库存超过期房,背后是中国房地产政策逻辑的彻底转变。
2025年7月14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距离2015年那场掀起“棚改货币化”浪潮的会议正好十年。
十年间,房地产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资源正在加速向都市圈聚集。
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长三角、粤港澳新增人口超过200万,而三四线城市库存同比增长4.1%,城市之间的分化日益严重。
广州、深圳两大超级都市圈的扩容方案已经上报,都市圈成为了房地产市场的主战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楼市的现房库存变化,只是整个房地产市场变革的一个缩影。
同时,城市更新升维,危旧房改造提速。
当“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写入总体要求,其内涵已远远超过了物理空间的改造。全国有超过20万栋预制板房进入了“危房期”,政策给出了明确路径。
C/D级危房优先拆除,北京、上海等地也在探索不同的改造模式。
这意味着,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增量将逐渐减少,存量房市场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现房销售也将成为一种趋势。
此外,安全底线提升,超高层建筑退场。“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被写入会议文件,安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也将对房地产市场的产品结构产生影响,开发商需要更加注重房屋的质量和安全性,以满足购房者的需求。
03
现房库存超过期房,对于广州楼市的不同参与者来说,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
对于炒房党而言,现房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投机空间被大幅压缩。
现房销售减弱了预售制度下的金融杠杆效应,交易周期缩短,资金流动性要求提高。
再加上现房价格透明度高,市场预期趋于稳定,短期买进卖出的获利难度显著增大。未来,投机性购房将更多地让位于自住和长期投资需求。
而对于中心区置换党来说,现房销售则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心城区已有多个高品质现房项目入市,置换客户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物业品质和社区配套,避免期房交付的不确定性,实现“卖一买一”过程中的无缝衔接。
尤其对于有子女教育、居住升级等明确需求的家庭来说,现房提供了更高的安全边际和决策效率。
然而,现房时代的到来,也给开发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那些曾经依靠高周转、快扩张的开发商,如今不得不面对现房难去化的困境。
他们需要重新审视市场需求,调整开发策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同时,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现房销售,包括降低开发商资金成本、调整土地出让价格等,以平衡各方风险与收益。
广州楼市现房库存首超期房,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从“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被改写,购房者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开发商需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产品质量,政府也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房地产市场走向更加健康、透明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评论员,坚信 “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关注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