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接近半个月,家长群里就发了家委会招募通知,要不要报名?”9月14日,作为一年级新生家长的李女士一边刷着家长群消息,一边向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咨询“家委会”这个开学季的热门话题。
随着新学期开学,太原市各中小学、幼儿园陆续启动家委会成员招募工作。从新入学的一年级到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家委会招募通知几乎成了各班级家长群的“标配”。这份看似“为孩子服务”的邀约,却让不少家长陷入了“想报名又犹豫”的两难境地——有人认为这是参与孩子教育、了解学校动态的好机会,也有人直言“家委会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更有家长担心“没时间参与会被老师另眼看待”。
现象:
家委会招募引热议,家长态度两极分化
“各位家长好,为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助力孩子成长,现启动本班第一届家委会招募,有意向的家长请于9月20日前私信我……”9月13日,太原市迎泽区某小学一年级(3)班班主任王老师在家长群发布家委会招募通知后,群里瞬间热闹起来。“不到两小时,就有12位家长私信咨询,但最终提交报名信息的仅5人。”王老师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我纠结了一晚上,还是没敢报名。”家长张先生说,他是一家新创立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每天加班到晚上9点是常态,“万一加入家委会后,学校经常需要协助组织活动、统计信息,我肯定没时间参与,到时候既耽误事,又怕老师觉得我不负责。”
与张先生的犹豫不同,全职妈妈刘女士第一时间报了名。“孩子刚上一年级,我特别想知道他在学校的情况,加入家委会能更直接地和老师沟通,还能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挺好的。”刘女士说,她之前在幼儿园就参与过家委会工作,帮着组织过亲子活动、采购过班级物资,“虽然忙点,但看到孩子开心,觉得值。”
本地家长论坛、社交平台上,“要不要加入家委会”的话题近期热度居高不下。在一条超500条评论的帖子下,家长们的态度呈现明显两极分化,支持派:认为家委会是家校沟通的“纽带”,能第一时间了解学校政策、班级动态,参与孩子教育的同时,也能为班级出一份力;部分家长表示,家委会成员能更深入地了解老师的工作,减少家校之间的误解。反对派:直言家委会是“额外负担”,不仅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可能涉及物资采购、费用收取等敏感问题,容易引发家长矛盾;有家长吐槽“见过家委会成员天天帮老师打印资料、布置教室,最后还被其他家长说‘讨好老师’”。观望派:既想参与又怕“踩坑”,纠结于“没时间怎么办”“做不好会不会被指责”“不加入会不会影响孩子”等问题,多数选择“先看看其他人怎么做”。
探访:
家委会到底做什么?是服务者还是执行者?
家委会承担哪些工作?是否真如部分家长担心的“只会打杂”?近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访了省城3所中小学,对话多位家委会成员和班主任,还原家委会的真实工作日常。
“其实家委会不是‘帮老师干活’,而是家校协同的‘桥梁’。”太原市成成中学初二年级家委会会长陈女士介绍,他们班家委会有5名成员,分别负责活动组织、物资采购、沟通协调、宣传记录等工作,“我们的职责是收集家长的合理诉求,反馈给老师;同时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安排,协助老师开展班级活动,但不会干涉老师的教学工作。”
陈女士举例说,上学期学校组织秋季运动会,家委会提前一周和老师沟通,统计了家长志愿者名单,协助老师布置场地、维持秩序;运动会当天,有家长提出“孩子运动后容易口渴,能不能在班级休息区放些矿泉水”,家委会成员当天就采购了物资。“这些事都是家长共同的需求,我们只是牵头落实,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让家长的意见有了反馈渠道。”陈女士说。
太原市双西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李老师说,家委会的作用在低年级尤为明显。“刚入学的孩子自理能力差,需要准备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较多,家委会会统一统计家长需求,联系靠谱的商家采购,既避免了家长单独采购的麻烦,也能拿到更优惠的价格。”李老师说,去年班级要布置读书角,家委会成员主动征集家长和孩子的意见,采购了书架、书籍和装饰用品,“最后读书角成了班级的‘亮点’,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就是家委会的价值。”
不过,也有部分家委会成员大吐“苦水”。“上个月帮班级组织采购一些物资,我对比了3家店,选了性价比最高的一款,结果有家长说‘款式不好看’‘价格太贵’,还有人怀疑我‘拿回扣’。”太原市杏花岭区某小学四年级家委会成员赵女士无奈地说,为了证明清白,她把采购清单、比价记录、付款凭证都发到了家长群,“虽然最后误会解开了,但心里还是挺委屈的,感觉‘吃力不讨好’。”
还有家委会成员表示,部分家长存在“搭便车”心理,既希望家委会多组织活动、多争取权益,又不愿参与其中,甚至对家委会的工作指手画脚。“上次组织亲子研学活动,家委会成员提前两周踩点、联系机构、制定方案,结果报名时只有一半家长参加,还有家长说‘活动安排太紧凑’‘费用太高’,当时真的想放弃。”家长周先生说。
声音:
老师、专家共谈家委会“初心”
家委会的初心是搭建家校协同的桥梁,但为何会让家长如此纠结?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分别采访了班主任和教育专家,听听他们的看法。
老师:
家委会需“权责清晰”,避免“越界”
“家委会的核心是‘协同’,不是‘替代’。”太原市中小学高级教师,深耕小学教育领域30年,获得山西省教学能手称号的田老师表示,“我认为,家委会的工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协助学校开展德育活动、亲子活动,收集家长意见并反馈;‘有所不为’是指不干涉老师的教学安排、班级管理,不参与学生成绩排名、评优评先等工作。”
田老师说,她会在招募家委会成员时明确职责,避免过度依赖:“比如班级物资采购,家委会可以负责统计需求、联系商家,但最终的采购清单和价格需要和所有家长确认;组织活动时,家委会制定方案后,要在家长群公示,征求大家的意见,不能‘一言堂’。”
对于部分家长担心的“不加入家委会会被老师另眼看待”,田老师直言“完全没必要”:“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关注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家长是否加入家委会而区别对待。默默支持班级工作、配合老师教育的家长,更让我们感动。”
专家:
家委会应回归“家校协同”本质,减轻家长负担
“家委会的设立,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体现,但在实际运行中,确实存在一些偏差。”太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欣怡主任表示,部分学校和班级的家委会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要么成了“老师的助手”,承担了过多本应由学校完成的工作;要么成了“家长的‘吐槽群’”,只关注问题而不解决问题。
她认为,要让家委会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做到三点:“首先是明确定位,家委会是家校沟通的桥梁、班级管理的参谋、家长权益的代表,不是学校的‘附属机构’,也不是家长的‘福利组织’,要在学校、老师、家长之间找到平衡点。其次是规范流程:家委会的招募、职责、工作流程应公开透明,比如招募时明确时间要求、工作内容,避免家长‘盲目报名’;涉及物资采购、费用收取等工作时,需公示明细,接受所有家长监督。最后是减轻负担:学校和老师不应把家委会当成‘免费劳动力’,比如打印资料、布置教室等日常工作,应由学校或老师承担;家委会的工作应集中在‘家校沟通、活动组织、意见反馈’等核心领域,避免让家长陷入‘琐事陷阱’。”
“家长是否加入家委会,不应有道德绑架,更不应有利益考量。”王欣怡说,无论是否加入家委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对学校工作的配合,才是最重要的,“家委会的最终目的,是让家长、学校、老师拧成一股绳,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而不是给家长增加额外的负担。”
建议:
理性看待家委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面对家委会招募,家长到底该如何选择?
首先是评估自身条件,不盲目跟风。加入家委会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每天是否有1-2小时的空闲时间?是否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否能承受可能的争议和压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必勉强报名,“默默支持班级工作、配合老师教育,也是对孩子成长的助力。”
其次要了解家委会职责,避免踩坑。报名前,主动和班主任、往届家委会成员沟通,了解家委会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频率、权力边界,比如“是否需要参与物资采购”“是否需要组织大型活动”“是否需要经常开会”等,避免加入后发现和想象中不一样。此外,不加入也能参与孩子教育,不必焦虑。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电话沟通等方式了解学校动态,也可以主动向老师反馈孩子的情况,只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同样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若加入,保持初心,不越界。如果选择加入家委会,要牢记“服务班级、助力孩子”的初心,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干涉老师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不利用家委会身份谋取私利,不忽视其他家长的意见和需求,只有真诚付出、公平公正,才能赢得家长和老师的信任。
来 源: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田晓瑛
责任编辑:秦小茜
校 对:辛 云
值班主任:费 煜
值班编审:张临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