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9 月的餐饮圈,一场 “口水战” 炸翻全网:
罗永浩带着团队在西贝花600多块点13道菜,转头就发微博怒怼 “全是预制菜,卖这么贵太恶心”,还掏出10万悬赏证据;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更硬核,直接晒账单、放包间监控,放话 “必起诉”,直言 “涉事菜没一道是预制的”。
一边是公众人物手撕 “餐饮巨头”,一边是创始人强硬反击,这场争议很快冲上热搜,连人民日报都被牵扯进来。
可热闹背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敢和罗永浩硬刚的贾国龙,40年前还只是内蒙古小县城的医生之子,88年顶着压力退学经商,30岁就成了年入百万的 “餐饮大佬”。
陷入预制菜风波
21 岁退学,揣着 “娶媳妇钱” 闯江湖
1967年,贾国龙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父母都是医院职工,在那个年代,“双职工家庭” 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体面的社会地位,比普通人家强出一大截。
小时候的贾国龙,没吃过太多苦。
托克托县旁边就是赫赫有名的武川,那里盛产莜麦,可在当时,莜麦产量低,“种一坡,收一车,煮一锅,剩不多”,普通人家只能掺着高粱面吃,只有家境好的才能吃上纯莜面。
学生时代酷爱打排球的贾国龙
贾国龙家就是这样的 “好日子人家”,也让他从小就养成了爱吃莜面的习惯,谁能想到,这口家乡味后来会成了西贝的 “招牌”。
1973年,因为父母工作调动,贾国龙跟着搬到了河套平原上的巴彦淖尔临河县。
到了1986年,19岁的他考上了大连水产学院,这所学校现在叫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水产专科学校
虽说考上大学在当时是 “光宗耀祖” 的事,但贾国龙的学习成绩,确实算不上拔尖。
真正的转折点在1988年,大二那年,贾国龙突然跟父母说 “要退学做生意”。
在那个 “考大学=铁饭碗” 的年代,这个决定像颗炸弹,父母先是震惊,接着就是极力反对,毕竟能从县城考到大连,多少人羡慕。
可贾国龙铁了心要走,母亲没办法,从柜子里拿出一张存折,里面是3800块钱,那是家里所有的积蓄,也是给贾国龙留着 “娶媳妇” 的钱;
姐姐刚嫁人,婆家给了2000块买电视的钱,她只花300块添了点日用品,把剩下的1700块也塞给了弟弟。
就这样,21岁的贾国龙揣着5500块启动资金,离开了大学校园。
后来有人问他为啥退学,他说 “大学学不到东西”,可更可信的说法是,他到大连后严重水土不服,身体一直不好,而水产专业毕业后要常年跟海水打交道,医生父母心疼儿子,最终松了口,要是当初考的是清华北大,恐怕再难也得咬牙坚持。
30岁年入百万的逆袭路
退学回到临河的贾国龙,没像父母期待的那样找份安稳工作,而是一头扎进了 “生意场”。
其实早在大连读大学时,他就显露出了经商天赋:发现大连的 “大重九” 香烟比内蒙便宜不少,大一寒假就扛着一堆香烟回老家卖,赚了第一笔差价。
有了这次经验,贾国龙更敢闯了。
他发现临河的小商品价格高,就琢磨着从石家庄批发市场进货,拉回临河卖。
贾国龙在临河开的饭店
靠着母亲和姐姐的资助,再加上父亲在县城的人脉帮衬,他的小商品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很快挖到了 “第一桶金”。
可贾国龙没满足于当 “倒爷”,眼看越来越多人开始倒卖小商品,他果断转型,没做门槛低的家常菜馆,反而开起了咖啡店和酒吧。
要知道,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小县城,喝咖啡、泡酒吧还是 “新鲜事”,贾国龙却敢砸钱请有名的设计师装修,服务做得比当地餐馆都好,成了妥妥的 “县城潮流引领者”。
他能这么大胆,背后藏着 “人脉密码”,贾国龙的父亲是医生,在临河认识不少人,其中就有做羊绒生意的老板。
80年代的临河,羊绒生意火得发烫,万元户都少见的时候,已经有人靠这个成了 “百万富翁”。
父亲把这位羊绒老板介绍给贾国龙,对方还直白地教他 “羊绒掺假能赚大钱”,可贾国龙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那时候还没有 “价值观” 这个词,但他骨子里不喜欢走捷径。
不过,这次接触也让贾国龙摸清了 “高价值客户” 的需求:这些赚了钱的老板,在县城里不爱装 “洋气”,更爱吃家乡的羊肉泡馍、鸡肉炒疙瘩。
于是他立刻调整方向,开了家 “黄土坡风味小吃店”,专卖这两道菜。
没想到一开业就火了,每天顾客排着队,到1995年,28岁的贾国龙已经成了临河县有名的 “百万富翁”,从退学青年变成了 “餐饮老板”。
西贝的内蒙牛大骨
北上受挫到400家门店
1997年,已经在临河站稳脚跟的贾国龙,不甘心只做 “小县城的老板”,揣着钱去了深圳,接手了一家海鲜酒楼。
可这次扩张,让他栽了大跟头,当年香港回归,外地人进深圳要通行证,客流量少得可怜,酒楼开了9个月,赔了100多万,贾国龙只能灰溜溜地回了临河。
贾国龙
休息两年后,他又盯上了北京。
1999年,贾国龙在北京接手了一家 “金翠宫海鲜大酒楼”,想着 “在哪跌倒在哪爬起”,结果更惨:四个月就赔了100多万,眼看就要撑不下去。
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个顾客的话点醒了他:“你们家海鲜怎么吃出羊肉味?一个内蒙人卖海鲜,不觉得奇怪吗?”
贾国龙突然反应过来:自己最擅长的,从来不是海鲜,而是家乡的牛羊肉和莜面。
土豆泥拌莜面
他立刻改菜单,把海鲜换成了手扒肉、莜面窝窝,没想到生意一下子就火了,北京人没吃过这么地道的内蒙风味,西贝就这样在北京 “活” 了下来。
从那以后,贾国龙就认准了 “做自己擅长的事”。
为了做好一碗莜面,他花了6年时间,在内蒙古武川和四子王旗改造了12万亩有机田,确保莜麦没有污染;
北京六里桥第一家西贝
还砸了6000万建莜面加工厂,引进瑞士布勒公司的定制设备,用色选、风选、低温磨制等 “笨办法” 去除杂质,保留莜面的营养和口感。
西贝的 “香椿有机莜面”,每年只卖45天,因为过了香椿的时令,口感就差了,哪怕少赚钱,也不凑活。
靠着这份 “实在”,西贝从北京的一家小店,慢慢扩张到全国近400家直营门店,员工超过23000 人,2024年的营收突破62亿。
可谁也没想到,35年后的今天,一场 “预制菜争议”,让西贝再次站到了风口浪尖。
预制菜风波
9月10日,罗永浩的一条微博,把西贝推上了舆论的风口。
他带着团队在西贝用餐后,发文吐槽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这么贵”,还晒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报告,说 “西贝预制菜占比超80%”,呼吁国家立法强制标注。
西贝的反应很快:客服先解释 “牛大骨、莜面都是现做的,中央厨房只处理原料,不算预制菜”;贾国龙更直接,晒出消费账单和包间监控。
视频里,罗永浩一行人用餐时没提异议,服务员问 “吃得怎么样”,他们还说 “挺好”,最后还积了会员积分。
贾国龙放话:“罗永浩点的菜没一道是预制菜,我们一定起诉他!”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你来我往:罗永浩拿出10万悬赏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网友晒出西贝 “堂食袋装” 的包装袋,说 “加热后使用”;
西贝则开放全国370家门店的后厨,推出 “罗永浩菜单”,承诺 “不好吃不要钱”,还发了42页的菜品制作公开信,详细列出自食材采购到出餐的步骤。
可争议没停:有媒体探访时发现,西贝部分羊排会 “隔夜卖”,厨师长说 “赏味期三餐,不影响品质”;
公开信发了3小时就被删除,西贝解释 “需要核实完善”,网友却质疑 “有漏洞”。
直到9月13日,罗永浩突然发文 “停战”,说 “目的是推动预制菜行业标准,不再关注西贝”,这场风波才暂时平息。
不过,这场争议给西贝带来的影响不小:9月10日到15日,西贝全国门店的堂食客流量同比降了 35%,外卖订单少28%,部分门店还出现了 “退订潮”,品牌好感度在榜单上从第12位跌到了第38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争议也暴露了餐饮行业的 “预制菜难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预制菜定义,有的企业把 “提前处理的食材” 叫 “半成品”,消费者却觉得是 “预制菜”,认知偏差很大。
事件后,海底捞、外婆家等品牌都发了 “预制菜声明”,中国烹饪协会还推出了《餐饮行业预制菜使用规范倡议》,市场监管总局也说 “正在研究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从县城青年到行业大佬
回看贾国龙的人生,从21岁退学揣着 “娶媳妇钱” 创业,到30岁成百万富翁,再到把西贝做成全国连锁品牌,他身上最明显的特质,就是 “实在”。
不做羊绒掺假的生意,为了一碗莜面砸6000万,哪怕面对罗永浩的质疑,也选择开放后厨、公开制作流程。
这场预制菜风波,或许不只是 “谁对谁错” 的争论,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消费者对 “吃得明白” 的期待,也照出了餐饮行业在 “效率” 与 “品质” 之间的平衡难题。
贾国龙说过:“想清楚你这辈子为什么而活,用最诚的方式待人,用最笨的方法做事。”
对西贝来说,这场争议或许是挑战,但如果能坚持 “实在” 的初心,或许也是一次让消费者更了解自己的机会。
至于未来,随着预制菜行业标准的完善,或许这样的争议会越来越少。
而贾国龙和他的西贝,还在朝着 “全球每一个城市、每一条街都有西贝” 的目标前进,这个从内蒙古小县城走出来的老板,还在续写着他的餐饮故事。
文/编辑:财迷
参考资料:
《人,是比钱更重要的资产》,作者:贾林男口述(西贝餐饮集团高级副总裁)、二蔓整理,刘润读书会;
《西贝老板贾国龙:死磕莜面的21年》,西贝莜面村自媒体;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大学上了两年就退学?究竟什么原因?》,张杨,运营商财经网;
《34年前他辍学离开舒适区,创立西贝》,新视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