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且未明确告知消费者一事,再度将“预制菜”推上舆论风口。
这场争议的实质,并非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全盘否定,而是对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正当诉求——我们是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现炒热锅的价格,买了工业化预制品的单?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其核心特征在于“工业化预加工”与“即烹、即热、即食”的便捷性。
不可否认,预制菜顺应了餐饮业降本增效、标准化运营的趋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6年将突破7490亿元。
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正重塑食品产业链条,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食品工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然而,消费者走进餐厅,期待的是锅气升腾、现点现炒的烟火气,而非微波加热、开袋蒸煮的“工业味”。因此,市场扩张的背后,隐忧不容忽视。预制菜是否牺牲了食材的新鲜度?营养是否会流失?口味是否千篇一律?更重要的是,若商家以“现做”之名行“预制”之实,是否构成对消费者的误导甚至欺诈?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或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也鼓励餐饮单位明示主要原料信息。但现实中,多数餐厅对是否使用预制菜讳莫如深,菜单上难觅相关标识。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更动摇了餐饮消费的信任基础。
破解困局,或需从透明化与标准化两个维度破题。透明是信任的基石。餐饮企业不应将“是否预制”视为商业机密,而应视其为服务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菜单、电子点餐系统中以图标或文字明确标注“预制菜”“中央厨房出品”“现场现炒”等标识,赋予消费者“看得见的选择”。这并非自曝短板,而是建立诚信经营的制度性表达。
标准是发展的准绳。预制菜国家标准可让预制菜“身份”有统一说法,打消消费者疑虑,倒逼预制菜企业研发升级,推动预制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令人期待的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更进一步,预制菜的未来不应止于“替代现炒”,而应追求“超越现炒”。企业当以地域风味为锚点,以营养科学为支撑,以冷链技术为保障,从“快餐替代”走向“品质选择”。
预制菜本身并无原罪,它承载着产业升级的希望。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借“现炒”之名行“预制”之实的模糊地带,是技术进步掩盖下的诚信缺位。
说到底,把预制菜推至风口浪尖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与承诺的落空。我们乐见技术赋能餐饮,但也珍视那份真实可感的诚意。当“锅气”沦为营销话术,再高效的出餐速度,也难以炖熟消费者的信任。
让每一道菜的身份清晰可辨,让每一次消费的选择自主透明——这才是现代餐饮应有的文明底色。别让消费者为想象中的烟火气买单,而应让他们为真实、知情、值得的价格支付。唯有如此,预制菜才能从“风口上的概念”,真正落地为“餐桌上值得信赖的选择”,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金臣
责编:张利娟编审:林崇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