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0020.HK)作为AI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其港股表现始终牵动市场神经。近期,该公司在业绩、业务布局等方面的变动,表面看似有可圈可点之处,实则暗藏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将从财务表现、业务板块异动、市场风险与前景三个维度,揭示商汤科技最新动态背后的隐忧。
一、看似改善下的深层危机
2025年上半年,商汤科技总收入同比增长36%至24亿元,经调整亏损净额同比下降50%,毛利达9.1亿元,毛利率维持在39%。贸易应收回款额同比大增96%至32亿元,创历史新高。然而,这些数据背后的风险更值得警惕。
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现金及等价物储备为132亿元,看似充裕,但研发投入和业务拓展的持续消耗,已对现金流构成实质性压力。尽管回款表现有所提升,但随着业务规模扩大,账款管理复杂度陡增,潜在坏账风险如影随形,随时可能爆发。
股价方面,自2024年12月3日公司宣布“1+X”架构调整完成至2025年9月11日,股价从1.50港元涨至2.11港元,涨幅达40.67%。但这短暂的上扬难以掩盖财务隐患,一旦市场对账款风险的担忧加剧,股价必将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
二、新旧业务失衡的困局
商汤科技推行的“1+X”业务架构(以SenseCoreAI大装置为核心,拓展多行业应用),在市场的检验下,各业务板块的分化态势愈发明显,且这种分化正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生成式AI业务上半年收入18.16亿元,同比劲增72.7%,在总营收中占比达77%,看似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其在金融、电商、教育等领域完成超200个商业化项目,“小浣熊”用户数突破300万,“日日新V6.5”多模态实时互动时长增长510%。但这种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过度依赖单一业务板块,使得公司抗风险能力大幅下降。
传统优势业务的下滑则更为触目惊心。视觉AI业务收入4.36亿元,同比下滑14.8%,毛利率下降3个百分点至45%,这源于安防、智慧城市等政企项目招标节奏放缓以及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智能汽车业务上半年收入仅3.2亿元,同比下滑38%,受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影响,车企削减AI解决方案预算,导致公司前装量产项目落地进度滞后。
CEO徐立关于传统业务将重获增长动力的言论缺乏有力支撑。尽管数据显示视觉AI在工业质检等新场景的收入同比增长40%,智能汽车业务也斩获2家新势力车企的L4级方案订单,但这微弱的增长难以扭转传统业务整体下滑的颓势。
业务结构的失衡直接反映在股价上。生成式AI业务吸引投资者推动股价上涨,2025年8月高盛发布研报将目标价定为1.83港元/股,受此及业绩利好影响,截至8月29日午间收盘,股价报2.08港元,最高触及2.23港元。但传统业务的持续下滑引发的投资者担忧,已严重限制了股价的上升空间,且这种限制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三、转型路上的重重阻碍
当前,商汤科技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但这条转型之路布满荆棘,面临的挑战远大于机遇。
短期内,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升级。在生成式AI领域,既要应对百度、阿里等国内巨头的挤压,又要承受OpenAI等国际企业的技术冲击;在视觉AI与智能汽车赛道,华为、地平线等企业的低价竞争,让商汤科技的毛利率持续承压,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
从中长期来看,技术迭代风险巨大。AI行业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公司上半年研发费用占营收55%,在大模型训练、多模态融合等前沿领域持续投入,但这些投入能否转化为持续的竞争力,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此外,上半年计提减值损失2.1亿元的历史应收账款,若潜在减值进一步扩大,将对公司利润造成沉重打击,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尽管市场释放出一些积极信号,如生成式AI商业化路径清晰、政企数字化转型需求旺盛,但商汤科技要巩固技术优势、优化现金流管理并非易事,在AI行业新一轮洗牌中能否占据有利地位,前景黯淡。2025年9月12日收盘,商汤-W股价拉升7.11%,报2.260港元/股,这或许只是市场短暂的非理性波动,并不能真实反映其未来的发展态势。对投资者而言,需清醒认识到商汤科技在应对风险、推进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困难,及其对港股市场表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资钛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