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过去了十几天,但天安门广场上八万羽和平鸽展翅高飞,在天空中划出庄严而美丽的弧线的画面,依然深深印在脑海中。
而在这群象征和平的白翼之中,有一只编号不明的鸽子,直到50多个小时后——9月5日下午快4点,才终于抖落满身风尘,回到了位于北京石景山的家。
鸽户王启来看着它浑身湿漉、微微发抖的模样,不禁心疼起来。
他连忙打开鸽笼的保暖灯,小心将鸽子捧进笼中,喂上电解质水和粮食,像迎接一位凯旋却迟归的英雄。
“阅兵那天,有些鸽子15分钟就飞回来了,可这小家伙,整整流浪了两天。”他笑着说,“怕是完成任务后,自己溜达玩去了吧。”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
这几天,参加阅兵的和平鸽成了全网关注的“小可爱”,不少网友晒出“偶遇信鸽”的照片:
有的停在阳台休息,有的在公园喝水,还有人戏称“是不是迷路了?”甚至闹出了一场“鸽子变夜鹭”的美丽误会。
原来,在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拍摄的一张经典照片中,一只体型稍显圆润、姿态略显不同的飞鸟被网友认成“夜鹭”,纷纷调侃:“难道现场有80001只鸟?”
后来经记者反复核对连拍画面,证实那不过是一只“舍不得离开的胖鸽子”。
这场“网络鉴鸟”虽然始于误读,却意外成为民众参与阅兵讨论的一种可爱方式,那么,为什么有些鸽子能迅速回家,有些却选择“迟到”?
北京市信鸽协会秘书长孙鹏表示,放飞时鸽笼车的摆放其实暗藏玄机:“鸽子遇到障碍会调头,借此在广场上空形成盘旋效果。”
而所有参加阅兵的鸽子都经历过严格训练,包括从10公里到数百公里的逐级训飞,培养它们凭借地磁、视觉和记忆归巢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邓文洪教授进一步解释,鸽子更多依靠的是非视觉导航系统。
“个别鸽子没有立即回家,并不代表迷路。”他说,“它们可能途中发现食物停下来进食,遇到水源喝点水,甚至与其他鸽子‘交流’一番。但无论飞多远,家永远是它们的终点。”
在这场盛大的国家仪式中,每一只鸽子都是精心挑选的“运动员”,它们健康、强壮、训练有素。
而那些稍晚归巢的鸽子,或许只是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慢慢品味这场飞行的意义,正如网友所说,所有误读始于在意,所有争论源于关心。
从鸽子被误认成夜鹭,到全民关注“迷路”小鸟是否平安回家——这些插曲并未削减仪式的庄严,反而让阅兵多了一层柔软而温暖的底色。
八万羽鸽子不仅是仪式的一部分,更成为人们情感与祝福的载体:无论飞得多远、多久,总会回家,而这,或许正是“和平”与“归家”最生动的隐喻。
图源网络,侵权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