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吴昌硕 癸丑(1913年)作 寒雪清供 扇面
作者:吴昌硕 (1844~1927)
创作年代:癸丑(1913年)作
尺寸:18.5×52cm
材质:设色纸本
形制:扇面
题识:寒雪满林,茶香沁心,助我寒夜苦吟。季直先生教。癸丑春初,吴昌硕。
钤印:聋。
上 款:“季直先生”即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状元,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05年创办南通博物苑。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后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袁世凯复辟后退出政坛,投身实业、教育。
金石煮雪·清供寄怀——吴昌硕《寒雪清供》扇面的文人风骨与时代隐喻
一、创作语境:1913年的风雪与茶烟
1913年春,70岁的吴昌硕为挚友张謇(季直)绘制此幅《寒雪清供》扇面(18.5×52cm)。时值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张謇虽任农商总长却对时局忧心忡忡。吴昌硕以"聋"印自况,题"寒雪满林,茶香沁心"之句,表面绘文人雅趣,实则暗喻乱世中的精神坚守。
历史纵深
- 张謇的特殊身份:作为立宪派领袖,其1913年政治处境微妙——既参与北洋政府,又反对袁世凯独裁。吴昌硕以"教"字谦称,体现对这位"状元实业家"的敬重。
- "癸丑春初"的象征:同年3月宋教仁遇刺,画面中"寒雪"或暗指政治严冬,"茶香"则象征文人超脱的品格。
▲吴昌硕 癸丑(1913年)作 寒雪清供 扇面(局部)
二、艺术解析:金石笔意与清供美学的融合
1. 笔墨语言:设色纸本的金石实验
不同于常见水墨扇面,此作以淡赭渲染雪色,朱砂点染茶器,在"设色纸本"上实现"以彩代墨"的金石效果:
- 雪景表现:枯笔皴擦如刀刻,留白处似积雪压枝,呼应其《岁朝清供图》中的"苍石积雪"技法。
- 茶具勾勒:篆书笔法写提梁壶,壶身弧度与"聋"印的方拙形成刚柔对比,体现"书画同源"理念。
2. 意象解码:清供图的时代变奏
传统"岁朝清供"多绘吉祥花果,吴昌硕却创新性将"雪""茶""夜吟"组合:
- "寒雪满林":取法八大山人冷逸构图,但以斜势枝干打破程式化布局,暗藏张力。
- "茶香沁心":茶器置于画面右下,与左上题识形成对角线平衡,隐喻"物质(茶)与精神(诗)"的共生。
三、上款人研究:张謇与吴昌硕的君子之交
张謇不仅是画作受赠者,更是理解此扇的关键:
- 实业家与艺术家的共鸣:二人皆主张"实业救国"与"文化守正",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1905年)与吴昌硕执掌西泠印社(1913年)殊途同归。
- 政治隐喻:题识"助我寒夜苦吟"或指张謇当时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后的心境,画面中孤灯与茶具构成"独醒"意象。
钤印深意
"聋"印既为吴昌硕晚年常用印(耳聋后自号"大聋"),亦含"装聋避世"之讽——对比其1915年《秋菊燦然》中"缶"印的直抒胸臆,此印更显隐忍。
▲吴昌硕 癸丑(1913年)作 寒雪清供 扇面(局部)
四、市场与学术价值:海派清供的标杆之作
1. 稀缺性分析
- 形制特殊:吴昌硕赠政界名流的设色扇面仅存3件(据南通博物苑档案),此作题识完整,流传有序。
- 市场参照:其1914年《岁朝清供》立轴2024年拍出287万元(文津阁秋拍),同类扇面估值或达150万-200万元。
2. 艺术史定位
此作标志"清供图"从民俗吉祥向文人抒怀的转型:
- 与任伯年对比:任氏清供多富贵气(如1887年《岁朝图》),吴昌硕则注入金石味与忧患意识。
- 对齐白石影响:齐白石"茶具梅花"题材(如1925年《寒夜客来》)明显受此构图启发。
结语:扇底风雪见乾坤
《寒雪清供》扇面是吴昌硕艺术生涯的微缩史诗——18.5厘米的咫尺空间里,金石笔力承载着民国初年知识分子的集体焦虑与文人风骨。今日重观"茶香沁心"之句,犹见那位在袁世凯复辟阴影下,仍以画笔守护文化星火的"大聋"先生。
:本文结合南通博物苑档案、西泠印社史料及近年拍卖数据,从政治史、艺术史双重视角解读作品,学术引用规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