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思智库,远征将军的思想家园
【江西两兄弟缔造寒武纪,市值3000亿】
过去十年,哪些硬科技项目带给人民币基金超级回报?
“一个是宁德时代,另一个恐怕是寒武纪。”身边投资人聊起了这个话题。
此时背景是,过去一年寒武纪股价暴涨,摘得A股涨幅榜桂冠;直至今年市值一度突破32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令人意外的是,这家千亿公司始于一对江西兄弟——陈云霁和陈天石。两兄弟一前一后加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从事AI芯片的研发,最终为创立寒武纪埋下伏笔。
当然,也离不开一众风投力量的支持。在寒武纪之前,国内创投圈普遍认为投资半导体周期太长,很难赚到钱。
脱胎于中国科学院,两兄弟联手
寒武纪的故事,始于中国科学院。
陈云霁,1983年出生于江西南昌,14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19岁转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硕博连读,并参与了“龙芯”团队,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员。24岁时,他博士毕业,后晋升为研究员。
而比陈云霁小两岁的陈天石,几乎复制了哥哥的成长路径,大学所读的也是中科大少年班,并拿到计算机博士学位,随后又转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担任研究员。
早在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一次内部汇报中,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就提出研发AI芯片的构想——开展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的交叉研究。彼时全球尚无成熟案例,英伟达在当时也还只是一家卖游戏显卡的公司。
之所以把公司命名为“寒武纪”,是因为寒武纪是地球物种多样性大爆发的年代,此后地球进入了生命的新纪元,陈天石希望这家创业公司能开启AI新时代。
里程碑也在2020年7月到来——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便突破1000亿元。陈天石兄弟俩终于站上了敲钟舞台。
暴涨之路
成立仅4年时间,寒武纪就成为一家千亿市值公司,开局堪称惊艳。
但上市后,寒武纪迎来了一段漫长低谷期。
亏损问题一直持续困扰着寒武纪。针对亏损,寒武纪曾在2024年半年报中表示,受供应链影响,营业收入有所下降;同时,公司为确保智能芯片产品及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的高质量迭代,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持续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
由此一来,寒武纪的股价也开始了长达近两年的下行。
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寒武纪开启股价狂飙之路——一年时间股价上涨387%,市值涨幅超过2000亿元,拿下“2024年股王”的称号。不久前,寒武纪股价更是创下777.77元/股的收盘新高,市值一度突破3200亿元。
其实,外界环境也在悄然变化。一方面,英伟达H20芯片出口受限;另一方面,随着DeepSeek相关推理需求继续增加,国内AI算力需求缺口大,从而带动国产算力需求增长。
显然,寒武纪不想错过这次良机,同时抛出了一份定增计划,拟募资近50亿元,主要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和软件平台项目。寒武纪的目标恐怕只有一个,便是朝着“中国版英伟达”加速前进。
坚守的人收获时间的馈赠
聊起寒武纪,不少错过的投资人都难掩遗憾之情。但对于那些早年押注寒武纪的VC/PE而言,此时颇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陈天石中科大91级校友,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也出资1000万元跟投了寒武纪的天使轮融资。
“经过几次交流,发现天石很有商业头脑。”但内部投资成员还是觉得估值贵,一度犹豫要不要把项目带到投决会。最终,联想创投经过尽调后打消了顾虑,从A轮融资开始,是仅有的参与了寒武纪四轮融资的投资机构,陪伴寒武纪一路走上IPO敲钟舞台。
这或许正是硬科技投资最大的魅力所在。众所周知,硬科技投资周期长,面对的不确定性更大,往往只有苦苦坚守,才能获得相对合理的投资回报。梳理A股过去十年中,能给一级市场带来超级回报的,除去宁德时代之外,寒武纪无疑一个为数不多的案例。
一位投资人曾总结:“硬科技最开始的5-10年,回报预期低于线性增长,可谓‘十分耕耘一分回报’。唯有耐心熬过蛰伏期,等它过了拐点,才能迎来爆发式成长,资本才能享受到硬科技发展的红利。”
中国硬科技崛起长路漫漫,艰难险阻。而寒武纪证明了,在中国投资硬科技也能赚钱,能赚大钱。这一点,无疑激励了更多人投身到硬科技的历史长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