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当AI学会看山看海:坤元大模型如何重新定义地球观测?

建议大家要学会看衣服面料

0
分享至

2025年7月29日,在山东烟台举行的第三届海岸带大会上,一个特殊的“观察者”正式亮相。它不需要眼睛,却能精准识别东南亚每一寸土地的变迁;它从未潜入海,却能洞察千米深处的洋流奥秘。这就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坤元”大模型——一个用人工智能重新定义地球观测的革命性工具。

“坤元·感东南”和“坤元·拟千海”,这两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背后,是中国科学家将AI技术与地球科学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它们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们观察地球的方式,更可能重塑人类与环境互动的未来。



卫星地图使得人类可以从太空俯瞰地球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三十年的地球档案:AI如何成为时光机器

如果需要绘制东南亚过去30年的土地变化图,你会怎么做?森林变成了农田,城市不断扩张,海岸线悄然改变……这些变化发生得如此缓慢,以至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往往难以察觉。但对于“坤元·感东南”大模型来说,这就像在看一部快进的电影。

传统的土地覆盖监测就像考古工作——需要大量人力,一张张查看卫星图片,手工标注每一块土地的类型。一个经验丰富的专家,分析一幅覆盖数千平方公里的卫星图像,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而要完成整个东南亚地区30年的土地覆盖变化分析,即使动用一个团队,也需要数年时间。



遥感卫星二号模型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Cristóbal Alvarado Minic)

“坤元·感东南”彻底革新了这一流程。模型负责人曹银霞博士和她的团队开发了一套革命性的方法:让AI自己学会“看图识地”。

这个过程就像教一个孩子认识不同的地貌。起初,AI什么都不懂,科学家们给它看成千上万张标注好的卫星图片——这是森林,那是农田,这里是城市,那里是水体。慢慢地,AI开始理解不同地物的特征:森林在卫星图上呈现深绿色,纹理均匀;农田则呈现规则的几何图案,颜色随季节变化;城市是灰白色的斑块,道路像血管一样延伸。

但真正的突破在于“自动样本生成”技术。传统方法需要人工标注每一个训练样本,这是一个极其耗时的过程。而“坤元·感东南”能够自动生成高质量的训练样本,就像一个勤奋的学生,不仅认真听课,还会自己出题自己练习,不断提升能力。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效率。借助一块消费级的显卡——这种硬件设备常见于许多游戏爱好者的电脑里——“坤元·感东南”只需要3到4个小时,就能完成对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土地覆盖探测。这相当于把原本需要数年的工作压缩到了半天之内。

并且,“坤元·感东南”的识别精度达到了92%!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100块土地中,AI能正确识别92块。对于大尺度的环境监测来说,这个精度已经超过了许多人工判读的结果。更重要的是,AI不会疲劳,不会因为连续工作而降低准确率,它能始终保持稳定的判断标准。

深海探秘:当AI潜入千米海底

如果说观测陆地是一个二维的问题,那么理解海洋就是一个三维甚至四维(加入时间维度)的挑战。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平均深度超过3700米,而人类对深海的了解,甚至不如对月球表面的了解深入。

特别是海洋的中层——大约1000米深的“暮光地带”水域,这里既没有表层的阳光,也缺乏深层的地热,一直是海洋学研究的盲区。这片水域的洋流对全球气候有着深远影响,但由于观测困难而长期研究滞后。

传统的海洋观测依赖于科考船和浮标:一次深海科考,动辄耗资数百万,还要面对恶劣的海况。即使是最先进的Argo浮标系统——由全球4000多个自动浮标组成的观测网络,浮标在海洋中漂流,定期下潜到2000米深处测量温度和盐度——也只能提供零星的观测点,就像在浩瀚的海洋中撒了一把沙子。



全球洋流简图示意图

(图片来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坤元·拟千海”的出现,就像给科学家装上了“透视眼”。樊荣博士和他的团队采用了一种巧妙的策略:既然无法直接观测每一处海水,那就让AI学会“推理”。

这个推理过程基于物理规律——海水的运动遵循流体力学定律,温度和盐度的分布有其内在规律,不同深度的洋流相互影响。AI通过学习这些物理规律,结合有限的观测数据,就能推断出整个海域的流场分布(海水流动的速度和方向在空间中的分布状态)。

这类似于侦探破案:虽然不能看到犯罪现场的全过程,但通过现场留下的蛛丝马迹,运用逻辑推理,就能还原事件的真相。“坤元·拟千海”就是海洋中的“福尔摩斯”,它通过130多万条Argo浮标的轨迹数据,结合海洋物理学知识,重建了整个大洋千米层的三维流场。

最令人振奋的是,这个AI模型将预测精度提升了25%。在科学研究中,即使是1%的精度提升都可能带来重大突破,25%的提升堪称革命性进展。这意味着我们对台风路径的预测会更准确,对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出现的异常升温)的预警会更及时,对气候变化的理解会更深入。

从实验室到现实:AI如何守护我们的家园?

“坤元”大模型的价值不仅在于科学研究,更在于它对现实世界的深远影响。

东南亚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被称为“地球之肺”。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农业扩张、城市化和非法砍伐,雨林正在快速消失。传统的森林监测常是“事后诸葛亮”——当发现问题时,破坏已经造成。

有了“坤元·感东南”,情况完全不同了。它可以每周甚至每天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的森林减少,立即发出预警。这就像给雨林装上了24小时的监控摄像头,任何非法砍伐都无处遁形。

印度尼西亚的棕榈种植园扩张、马来西亚的橡胶林开发、菲律宾的城市扩展……这些变化都在AI的监视之下。政府可以据此制定更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环保组织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行动。



泰国橡胶园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松岡明芳 - Sukanya)

预警海洋灾害的智能系统

2004年印度洋海啸、2011年日本海啸……这些灾难提醒我们,理解海洋动力学对于防灾减灾至关重要。“坤元·拟千海”通过精确模拟深层洋流,可以更好地预测海啸的传播路径和到达时间。

更重要的是日常的应用。渔民出海需要了解洋流和水温,航运公司需要规划最经济的航线,海上风电场需要评估海流对设施的影响。AI模型提供的高精度海洋环境信息,直接关系到千万人的生计和安全。

助力碳中和的科学工具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准确评估碳汇(能够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自然或人工系统)至关重要。森林和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坤元·感东南”可以精确监测森林面积的变化,计算碳储量的增减;“坤元·拟千海”则能模拟海洋的碳循环过程,评估海洋的固碳能力。

这些数据对于各国制定碳中和政策、企业进行碳交易、科学家研究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AI正在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工具。

中国智慧:从追赶者到引领者

“坤元”大模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AI地球观测领域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引领者。

回顾历史,中国的遥感事业起步较晚。当美国的Landsat卫星在1970年代就开始对地观测时,中国还主要依赖国外的卫星数据。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近年来在AI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对地观测体系。

从高分系列卫星到海洋系列卫星,从风云气象卫星到资源环境卫星,中国的“天眼”越来越多、越来越亮。而“坤元”大模型的出现,则让这些“眼睛”变得更加智慧。

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科研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使得跨学科、跨部门的协作成为可能。地理学家、海洋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不同领域的专家汇聚在一起,共同攻关。这在许多国家是难以实现的。

同时,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AI技术提供了最好的试验场。从青藏高原到南海诸岛,从东北黑土地到西南喀斯特地貌,多样的地理环境催生了多样的技术需求,推动着技术不断创新。

未来已来:当AI成为地球的守护者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奇点。AI不再是冰冷的代码和算法,它正在成为理解地球、保护环境的有力工具。

两款模型背后的核心研发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苏奋振研究员,在发布会上描绘的未来图景令人期待:通过注入海量地理数据,“坤元”大模型将不断进化,监测维度从现在的土地覆盖和海洋流场,扩展到植被生长、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更多领域。系统的应用门槛将不断降低,不仅科学家可以使用,政府部门、企业甚至普通民众都能从中受益。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农民通过手机APP,输入自己农田的位置,AI立即分析过去30年这块土地的变化,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给出最适合种植的作物建议;一位船长在出海前,查询AI生成的洋流预报,选择最安全、最经济的航线;一位环保志愿者发现某处森林异常,拍照上传,AI立即识别问题并通知相关部门……这不是科幻,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

新时代的“地球体检师”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生命体,那么“坤元”大模型就是最先进的体检设备。它能看到地球的“皮肤”(地表)是否健康,能感知地球的“血液”(洋流)是否正常流动,能预警地球的“疾病”(环境问题)是否在恶化。

从卫星遥感到AI智能,从被动观测到主动预警,从事后分析到超前预测,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坤元”大模型的发布,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展示,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当AI学会看山看海,当算法开始理解自然,当模型能够预见未来,我们与地球的关系将被重新定义。这不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故事,而是人类借助智慧工具,更好地理解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篇章。

在这个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时代,“坤元”大模型提醒我们:技术的最高境界不是改造世界,而是理解世界;AI的最大价值不是替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更好地与地球和谐共生。

这,或许就是“坤元”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字所蕴含的深意——坤为地,元为始,坤元即为“大地滋养万物之德”。这是用AI开启地球观测新纪元的宣言,更是中国科学家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的一份厚礼。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郭菲(烟台大学)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台湾只要有马英九,朱立伦,洪秀珠,想实现和平统一,门都没有。

台湾只要有马英九,朱立伦,洪秀珠,想实现和平统一,门都没有。

火山杂谈
2025-09-05 00:03:08
于朦胧事件尘埃未定,程青松黑料被扒,包贝尔这回笑开了花

于朦胧事件尘埃未定,程青松黑料被扒,包贝尔这回笑开了花

春序娱乐
2025-09-16 14:49:52
苹果CEO库克:将投资25亿美元扩大康宁玻璃工厂

苹果CEO库克:将投资25亿美元扩大康宁玻璃工厂

界面新闻
2025-09-16 08:51:50
红薯已经上市!医生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吃红薯时,多注意这4点

红薯已经上市!医生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吃红薯时,多注意这4点

观星赏月
2025-09-16 13:40:45
横店20万群演现状:美女泛滥成灾,光棍懒汉遍地,他们该何去何从

横店20万群演现状:美女泛滥成灾,光棍懒汉遍地,他们该何去何从

甜柠聊史
2025-08-18 08:00:54
为啥中国糖尿病人那么多?网友:国内饮食习惯真的很吓人

为啥中国糖尿病人那么多?网友:国内饮食习惯真的很吓人

带你感受人间冷暖
2025-09-13 00:05:11
英格兰公开赛:32强决出16席!8组对阵出炉,丁俊晖对手+时间已定

英格兰公开赛:32强决出16席!8组对阵出炉,丁俊晖对手+时间已定

球场没跑道
2025-09-16 08:00:55
那英不忍了!出手便将孟桐过往“隐藏”,令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那英不忍了!出手便将孟桐过往“隐藏”,令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喜欢历史的阿繁
2025-09-16 15:43:07
史上最变态残忍的饥饿实验:36名健康男子被活活饿24周,再恢复正常饮食,结果令人瞠目…

史上最变态残忍的饥饿实验:36名健康男子被活活饿24周,再恢复正常饮食,结果令人瞠目…

最英国
2025-05-16 07:41:08
上海松江区发生1.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上海松江区发生1.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澎湃新闻
2025-09-16 14:04:35
电力板块异动拉升 杭电股份涨停

电力板块异动拉升 杭电股份涨停

财联社
2025-09-16 14:29:07
李讷晚年聊到姐姐李敏,赞不绝口:姐姐有本事,两个孩子都有出息

李讷晚年聊到姐姐李敏,赞不绝口:姐姐有本事,两个孩子都有出息

老闫侃史
2025-08-20 14:05:03
9月16日连板股分析:连板股晋级率达七成 机器人板块全线爆发

9月16日连板股分析:连板股晋级率达七成 机器人板块全线爆发

财联社
2025-09-16 15:47:14
气炸!上海一女子11.8元点外卖,蒸蛋上竟有这两个字母,店家:临时工干的;官方最新回应

气炸!上海一女子11.8元点外卖,蒸蛋上竟有这两个字母,店家:临时工干的;官方最新回应

新民晚报
2025-09-16 09:41:05
没错!证监会的难辞其咎!9月16日,今日凌晨的四大消息正式袭来

没错!证监会的难辞其咎!9月16日,今日凌晨的四大消息正式袭来

搬砖知天下事
2025-09-16 08:59:00
黄岩岛凌晨传回捷报,中方成功完成清场驱离,菲律宾最后大败而归

黄岩岛凌晨传回捷报,中方成功完成清场驱离,菲律宾最后大败而归

阿晪美食
2025-09-16 14:45:22
主持人李静自曝绝经过程,很快失去性魅力,连男人也没兴趣了!

主持人李静自曝绝经过程,很快失去性魅力,连男人也没兴趣了!

顾史
2025-09-08 19:31:14
巴黎总监:送走多纳鲁马是因建队理念,恩里克当面让内马尔走

巴黎总监:送走多纳鲁马是因建队理念,恩里克当面让内马尔走

雷速体育
2025-09-16 07:50:29
非必要不做CT!超94万人数据:每多做一次CT,患这种癌风险高43%

非必要不做CT!超94万人数据:每多做一次CT,患这种癌风险高43%

今日养生之道
2025-09-16 14:45:41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民日报点名,揭开全红婵真实处境,误会太深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民日报点名,揭开全红婵真实处境,误会太深

张鴘喜欢软软糯糯
2025-08-07 05:58:03
2025-09-16 16:35:00
中国科普博览 incentive-icons
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
4566文章数 20127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理想i6定档9月26日发布,定位纯电五座SUV

头条要闻

女子踩到"化骨水"事发地非私人用地 现场再次挖出2瓶

头条要闻

女子踩到"化骨水"事发地非私人用地 现场再次挖出2瓶

体育要闻

乌姆蒂蒂,为世界杯冠军赔上职业生涯

娱乐要闻

宋祖英事业巅峰隐退?李谷一道破原因

财经要闻

华与华秒怂 罗永浩称已接到对方道歉

汽车要闻

优质智能体验/1.5T增程 别克至境L7正式亮相

态度原创

游戏
手机
艺术
公开课
军事航空

《蜘蛛侠2》废案DLC内容泄露 "甲虫"原为重要AI反派

手机要闻

OPPO Find X9系列发布在即:真2亿像素引领手机影像画质革命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歼-20战机首次进行静态展示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