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农户在进行病害防治时,经常会遇到打了药也不见好转的情况,有些时候正是因为病害识别的不对,比如对于细菌性病害,却只用了防治真菌性病害的杀菌剂。今天我们就来全面学习一下细菌性病害都有哪些、以及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都有哪些。(内容很长,建议先收藏起来)
![]()
一、细菌性病害的特点
作物的侵染性病害大致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其中,病毒性病害一般会出现花叶、皱缩、矮化、根肿等现象,比较容易识别,而对于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很多朋友会拿不准。
一般来说,从发病部位的病征表现来看,真菌性病害往往可见霉状物、粉状物、小黑点等病征,而细菌性病害的病症为有黏液状、颗粒状菌脓溢出,症状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穿孔、癌肿等。比如:
番茄青枯病:发病初期会在中午出现叶片萎蔫,很像干旱或缺水,在夜间还会恢复,但慢慢就会扩展至整株,且无法再恢复;
大白菜软腐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腐烂,同时还会溢出菌脓,且散发出恶臭的味道。
与真菌性病害相比,细菌性病害种类并不是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作物的细菌性病害,大家可以根据作物对号入座,帮助我们识别和区分病害的类型。
1、蔬菜作物
茄科(如番茄、辣椒、茄子):青枯病、溃疡病、疮痂病、软腐病。
葫芦科(如黄瓜、西瓜、甜瓜):细菌性角斑病、缘枯病、软腐病。
十字花科(如白菜、甘蓝、萝卜):软腐病、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
豆科(如菜豆、豇豆):细菌性疫病、叶斑病。
葱蒜类(如洋葱、大蒜):细菌性软腐病、叶枯病。
2、粮食及经济作物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黑颖病。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
玉米:细菌性茎基腐病、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穗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软腐病、青枯病。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叶烧病。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茎枯病。
烟草:青枯病、野火病、角斑病。
3、果树及其他作物
桃、李、杏、油桃、樱桃等:细菌性穿孔病、细菌性根癌病(根瘤病)。
柑橘:黄龙病、溃疡病。
花卉(如月季、菊花):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根癌病(根瘤病)。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西瓜细菌性果腐病、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十字花科细菌性黑斑病、姜瘟病、梨火疫病、菠萝心腐病、甘蔗白条病、苜蓿细菌性茎疫病等等。
三、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
1、铜制剂
铜制剂是一类以铜离子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杀菌剂,通过铜离子接触菌体破坏细胞膜、抑制酶活性干扰代谢、诱发氧化应激损伤细胞来杀菌,还能在作物表面形成保护膜预防病原菌侵染。铜制剂又可分为无机铜制剂和有机铜制剂,有机铜制剂安全性更高,应用也更广泛。
(1)氢氧化铜:属于无机铜类杀菌剂,具有较强的保护性,多为碱性,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酸性药剂混用,且在高温、高湿或作物敏感期(如花期、幼果期)易产生药害,用于防治真菌和细菌性病害。
(2)王铜:无机铜类杀菌剂,其化学名称为碱式氯化铜,以保护性杀菌为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用于防治真菌和细菌性病害,避开高温、高湿环境,避免与酸性药剂、含金属离子的药剂(如代森锰锌)或叶面肥混用。
(3)氧化亚铜:属于无机铜类杀菌剂,用于防治多种真菌和细菌性病害,如柑橘溃疡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大白菜软腐病等,以保护性杀菌为主,适合在病害发生前或初期使用。碱性制剂,避免与酸性药剂混用,高温(30℃以上)、高湿或作物敏感期(如花期、幼果期)慎用。
(4)络氨铜:属于有机铜类杀菌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常用于防治黄瓜角斑病、西瓜枯萎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多种细菌和真菌性病害。与传统无机铜制剂相比,络氨铜的水溶性更好、刺激性更低,药害风险较小,可与多数农药混用,但需注意避免与强酸性物质混合。
(5)琥胶肥酸铜:属于有机铜类杀菌剂,适合在病害发生前或初期施用,弱酸性,可与多数中性或酸性农药混用,对幼嫩组织(如幼苗、花期)安全性一般,高温高湿环境下需降低浓度使用,不宜与含金属离子的药剂(如代森锰锌)或叶面肥混用,以防发生化学反应。
(6)噻菌铜:属于有机铜类杀菌剂,兼具保护和治疗功能,对细菌性病害防效较好;弱酸性,可与多数中性或酸性农药混用,但避免与强碱性药剂(如石硫合剂)混合;发病前预防、发病初期至中期均可使用,用于治疗时,可配合内吸性药剂增强效果。
(7)噻森铜:属于有机铜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功效,以防治细菌性病害为核心优势,兼具真菌防治作用;弱酸性,可与多数中性或酸性农药混用,但避免与强碱性药剂或含金属离子的叶面肥混合,使用时需注意避开高温时段。
(8)松脂酸铜:属于有机铜类杀菌剂,兼具保护与治疗作用,成膜性好,尤其适用于雨季及需长期保护的果树和蔬菜;弱酸性,避免与强碱性药剂混用,对幼嫩组织(如葡萄花期、柑橘夏梢)需谨慎,高温高湿环境下可能引发轻微药斑,需降低浓度。
(9)乙酸铜:属于有机铜化合物,兼具保护和轻微治疗作用,弱酸性,禁止与强碱性药剂混用,避免与含金属离子的叶面肥(如铁、锌、镁肥)或矿物油混用,对铜离子敏感的作物(如桃、李、杏、白菜、豆类)需谨慎,高温高湿环境下易产生灼烧状药斑,花期、幼果期等敏感期应降低浓度。
2、生物源杀菌剂
(1)春雷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杀菌剂,由链霉菌属微生物发酵产生,内吸性强,可被植物根、茎、叶吸收,并在体内传导,对已侵入植物体内的病原菌仍有治疗作用;西瓜、葡萄的某些品种对春雷霉素较敏感,豆类(如大豆、菜豆)苗期慎用,可能引起叶片皱缩;溶液呈酸性,避免与碱性药剂混用。
(2)中生菌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生物源杀菌剂,由淡紫灰链霉菌变种发酵产生,内吸性好,对多种细菌性病害和部分真菌性病害有良好防治效果,弱酸性,与多数酸性及中性药剂相容性较好,单一连续使用易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3)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好氧细菌,其通过竞争、拮抗、诱导抗性及促进植物生长等多重机制,在病害防治、改良土壤、提升作物品质等方面表现显著,在番茄定植后7-10天,用100亿CFU/克菌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液200毫升,每隔10天灌1次,连灌2次,可降低番茄青枯病发病率。
(5)地衣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好氧性芽孢杆菌,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等;地衣芽孢杆菌为活菌制剂,严禁与铜制剂、链霉素、三唑类杀菌剂等直接混合使用,以免杀灭菌体,影响效果,可与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益生菌混合使用,协同增强防治效果。
(6)荧光假单胞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好氧或兼性厌氧的杆状细菌,因在特定培养基上可产生荧光色素而得名,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如镰刀菌(枯萎病)、黄单胞菌(细菌性叶斑病)等,广泛用于蔬菜、果树、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可通过种子处理(拌种)、土壤灌根、叶面喷雾等方式施用。
3、其他化学杀菌剂
(1)噻唑锌:是一种有机锌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对部分低等真菌病害(如霜霉病、疫病)有一定预防效果,对作物安全性好,可在苗期、花期、幼果期使用,但需避开高温;禁止与碱性药剂、含金属离子的药剂混用;可与春雷霉素、中生菌素等生物源杀菌剂复配,增强对细菌性病害的防效。
(2)乙蒜素:属于有机硫类杀菌剂,具有强烈的大蒜臭味,兼具预防、治疗和内吸传导性,可防治多种真菌、细菌和病毒性病害,对十字花科作物(如白菜、萝卜)及葡萄、猕猴桃等幼嫩组织敏感,高温或高浓度使用易产生灼伤斑,苗期、花期、幼果期需谨慎,且避开正午高温施药。遇碱易分解失效,禁止与碱性药剂混用,避免与有机磷类杀虫剂复配,可能增加作物药害风险。
(3)氯溴异氰尿酸:属于三嗪类化合物,是一种氧化型杀菌剂,利用强氧化性杀灭病原菌,酸性,严禁与碱性药剂、有机磷类杀虫剂、含金属离子的药剂混用,避免在高温时段施药,否则可能对幼嫩组织(如葡萄幼果、黄瓜新叶)产生灼烧斑点,在土壤和作物中易分解,残留期短(通常<7天),对环境友好。
(4)辛菌胺醋酸盐:是一种氨基酸类杀菌剂,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内吸性,能快速杀灭多种病原菌,尤其适合在多种病害(真菌+细菌+病毒)混发的场景中使用,或作为病害爆发初期的紧急控病药剂,正常使用下对作物安全,但高温或高浓度使用可能对部分作物(如西瓜、甜瓜)的幼嫩叶片产生轻微烧叶现象,禁止与碱性药剂、强酸性药剂混用,可与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复配,扩大防治谱,防治真菌+细菌混发病害。
【淘宝】https://e.tb.cn/h.6ILSTbcA7SQGAUr?tk=tYdvVRP0T0G CZ005 「正品腰椎颈椎贴膏肩膀手臂屁股腿膝盖关节腰部专用传统老式黑膏贴」 复制本段文字 淘宝搜索直接打开
【声明】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