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黄仔 | 撰稿: 葡萄 | 责编: 葡萄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嗨,大家早上好啊!我是葡萄~
近年来,关于微塑料的讨论和研究越来越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微塑料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近几十年来,全球塑料产量显著且持续增长,2019 年达到 3.7 亿吨,按照重量估计,每人每周大约吃掉5g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
这不,葡萄又发现了一个关于微塑料的研究:微塑料可能导致脱发。
你说别的可能感受还不明显,但是脱发,是不是还挺吓人的?!
▲图片来源:Google
别急,咱们一起看看微塑料到底是怎么个事儿~
微塑料是什么?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和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的定义,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
微塑料已经渗透至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平时穿的衣服、化妆品用的瓶瓶罐罐、瓶装水、一次性塑料餐具等都存在摄入微塑料风险。
比如,之前有项对11种不同品牌的瓶装水做的研究,其中93%显示有微塑料污染。研究人员发现平均每升有325个微塑料颗粒。
再比如,普通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奶茶杯、吸管、内部衬有塑料薄膜的纸杯等,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每升会释放数兆个微塑料纳米颗粒进入杯中。
就连我们觉得相对安全的婴幼儿产品,也没逃过微塑料的侵蚀。
2020年的一项报告称,在48个地区,采用现代制备生产的聚丙烯婴儿奶瓶会导致婴儿人均每天接触14600至4550000个微塑料颗粒。与其他聚丙烯产品(如餐盒)类似,受较热的液体影响,奶瓶会释放更多的微塑料。
接下来,咱们就看看,微塑料到底有多「毒」!
微塑料会导致脱发
这项名为《Aged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exacerbate alopecia associated with tight junction injuries and apoptosis via oxidative stress pathway in skin》的研究发表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杂志上。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研究人员研究了两种类型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原始聚苯乙烯和老化聚苯乙烯)对小鼠皮肤和毛囊损伤的影响。
老化聚苯乙烯:是指聚苯乙烯由于紫外线、风和众多物理和化学因素,在水生环境中发生了老化, 这不仅改变了聚苯乙烯的表面特性(包括其电荷、表面形态、疏水性、微观结构和环境行为),还促进了抗生素、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的吸附。
研究者在小鼠体内追踪了原始聚苯乙烯的轨迹,发现摄入的原始聚苯乙烯和老化聚苯乙烯会通过食道和胃,穿过肠道进入血液,最后沉积在毛囊组织中。
无论是原始聚苯乙烯还是老化聚苯乙烯,被其影响的小鼠都出现了弥散性毛发稀疏。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研究表示,原始聚苯乙烯和老化聚苯乙烯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干扰毛囊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进一步抑制了毛细胞生殖细胞的增殖,并延迟了原发性毛囊进入发育期所需的时间,导致毛囊细胞周期停滞或凋亡。
与原始聚苯乙烯相比,老化聚苯乙烯显著抑制了抗凋亡蛋白的活性,并促进了皮肤组织中的促凋亡蛋白和细胞增殖,这表明,老化聚苯乙烯在皮肤组织中表现出更严重的毒性。
微塑料对人体的影响,不仅仅是会导致脱发。
微塑料对人体的其他影响
可能导致男性精子质量下降
今年,一项名为《Association of mixed exposure to microplastics with sperm dysfunction: a multi-site study in China》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点。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研究人员在我国河南、山东、湖北三地收集了113名24~58岁男性志愿者样本,采集了他们的精液和尿液样本,使用拉曼显微镜进行分析,来检测八种类型的微塑料:聚苯乙烯 (PS)、聚丙烯 (PP)、聚碳酸酯 (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聚氯乙烯 (PVC)、聚四氟乙烯 (PTFE)、聚四氟乙烯对苯二甲酸乙烯 (PET) 和丙烯腈丁二烯树脂 (ABS)。
并评估了他们的精液质量参数(包括总精子数、浓度、运动性和形态)。
研究结果表明:
所有精液和尿液样本中均有微塑料,其中PS、PP 和 PE 的检出率最高;
PTFE检出与精液质量下降存在明显相关性。
其中,被检出PTFE的人群总精子数减少的风险增加了4.91倍,精子浓度降低风险增加了4.32倍, 精子运动性降低风险增加了2.29倍。
也就是说,每增加一次微塑料暴露都会对精子造成威胁……
侵入大脑,影响神经中枢系统
没错,微塑料无孔不入,甚至已经侵入了大脑。
这项名为《Anionic nanoplastic contaminants promote Parkinson’s disease–associated α-synuclein aggregation》的研究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研究发现,阴离子纳米塑料污染物会与α-突触核蛋白中的两性和非淀粉样成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促进α-突触核蛋白蛋白纤维的形成和扩散。
这会引起轻微的溶酶体损伤,加剧α-突触核蛋白在相互关联的脆弱脑区的传播。简单来说,这些反应与帕金森病和痴呆症风险增加有关。
导致肝功能障碍,影响代谢
2025年一项针对小鼠的实验,验证了微塑料可能倒是肝功能受损,其次,这个研究还提出了导致葡萄糖代谢紊乱的可能。
研究人员给12 周龄雄性小鼠口服微塑料7周,在第6周至第7周期间进行葡萄糖耐受性、内毒素和肠道渗透性测试。
结果证明,摄入微塑料会导致葡萄糖耐受不良,显著影响肝功能。同时研究人员观察到小鼠的内毒素水平增加。
这些发现表明微塑料导致肝功能障碍,增加肠道通透性,并改变葡萄糖控制。
微塑料存在于胎盘、母乳、婴儿的大便甚至是人类血液当中
去年就有研究者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这项研究名为《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学者从22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静脉血中检测到了5种最常见的塑料成分。
在严格控制可能存在的塑料污染后,研究者在近8成志愿者的血液里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77%,17/22),平均下来,每个志愿者每毫升血样里有1.6ug的微塑料。
血液中的微塑料会伴随着血液循环游走全身,它可能会随着代谢被排出体外,也可能会沉积在重要器官之中,虽然对各器官的影响目前还未清晰呈现,但在之前的野生动物和实验动物中,科学家已经发现微塑料暴露与不孕症、炎症和癌症有关。
微塑料会导致细胞死亡
一项名为《Assessing the Release o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from Plastic Containers and Reusable Food Pouches: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的研究发表在杂志《环境科学与技术》上,研究调查了在不同使用情况下塑料容器和可重复使用的食品袋释放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情况。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研究人员采用由聚丙烯制成的婴儿食品容器和可重复使用的食品袋,用去离子水和3%乙酸来模拟食物,分析了不同场景下塑料容器和食品袋中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释放情况,完成了实验。
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场景中微塑料释放程度不同。与冷藏、室温、高温储存相比,微波加热3分钟释放的微塑料最多。有些容器可能会释放出422万个微塑料颗粒和21.1亿个纳米塑料颗粒。
这是因为微波的电磁波可穿透塑料,直接加热容器内部,而食物的高温会进一步增加塑料容器内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释放。
另外,研究还显示:
聚乙烯材质的塑料容器比聚丙烯材质释放的塑料颗粒更多;
塑料容器用于液体(水、牛奶等)的加热时,产生的塑料颗粒数量最多。
而这些塑料颗粒可能会影响人体。一项评估细胞活力的研究表明,从塑料容器中释放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在1000μg/mL浓度下可导致76.70%和77.18%的人胚胎肾细胞死亡。
微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避免呢?
如何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就目前来看,塑料制品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其实很难真正避免微塑料,它是生活环境和食物链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但也不是让大家破罐破摔,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尽量避免的:
1、尽量不要用塑料容器储存、加热食物(尤其是液体);
2、不可避免用到塑料容器时,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
3、可以把平时的塑料水杯、餐具换成玻璃、陶瓷、不锈钢等材质的;
4、少点外卖,减少一次性餐具、外卖盒、吸管等塑料制品的使用;
5、少喝瓶装水,自带水杯,选择过滤自来水;
6、警惕隐形塑料,如茶包、口香糖中的微塑料;
7、灰尘中可能含有微塑料颗粒,定期清洁房间、开窗通风以免灰尘积聚;
8、做好垃圾分类,促进塑料回收,减少老化塑料的存在。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
如果感觉对你有帮助,不妨点点赞和在看哦~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维基百科.微塑料[EB/OL].(2025-07-21)[2025-09-15].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BE%AE%E5%A1%91%E6%96%99
[2] Li Q, Jiang L, Feng J, et al. Aged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exacerbate alopecia associated with tight junction injuries and apoptosis via oxidative stress pathway in skin[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4, 186: 108638.
[3] Leslie H A, Van Velzen M J, Brandsma S H, et al.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2, 163: 107199.
[4] Hussain K A, Romanova S, Okur I, et al. Assessing the Release o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from Plastic Containers and Reusable Food Pouche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5] Zhang C, Zhang G, Sun K, et al. Association of mixed exposure to microplastics with sperm dysfunction: a multi-site study in China[J]. EBioMedicine, 2024, 108.
[6] Liu Z, Sokratian A, Duda A M, et al. Anionic nanoplastic contaminants promote Parkinson’s disease–associated α-synuclein aggregation[J]. Science Advances, 2023, 9(46): eadi8716.
[7] Parkhurst A, Hsu M F, Haj F. Adverse Effects of Nanoplastics Administration on the Metabolic Profile and Glucose Control in Mice[J].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 2025, 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