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西北“剿匪”代总司令张学良和陕西省主席、第17路军司令杨虎城联手发动“兵谏”,扣押前来西安督战的蒋介石及其一众幕僚,试图逼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联合中共抗击日寇的侵略,史称“西安事变”。后来,在各方努力下,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也承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必不食言。
蒋介石最终同意八路军改编
不料,蒋氏从西安返回南京后却立即变脸,扣押好意送其返回的张学良,并调集洛阳、汉中等地中央军30万人合围西安,杨虎城被迫辞职出国,两人麾下部队也被改编。不过,在全国舆论的反对下,蒋介石最终未敢再启战端,向陕甘苏区的红军发动进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欲壑难填的日寇意图再占我国华北,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正式拉开序幕。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沦陷!蒋介石再也不敢动内战的心思,反而邀请中共方面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意立即改编陕甘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3个师,开赴抗日前线。
原定行军方案将与日寇迎头相撞
不过,在安排八路军行军路线上,蒋介石又动起了歪脑筋。他安排八路军3个师分为两部分,其中林彪115师、贺龙120师由渭南上车,经风陵渡,沿同蒲铁路至山西代县,最终前往恒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汇之处的蔚县集中作战;刘伯承129师则沿陇海铁路、平汉铁路,在河北徐水下车后前往冀东打游击。
显而易见,这是要将八路军分割使用,安置在山西、河北两个战场,使其难以形成合力。同时,部队运输要通过中央军控制的铁路线,安全还是保密性都没法保障,还可能遭到日寇飞机的轰炸。更何况,平津沦陷后,日寇主力已兵分四路,其中两路分别循平汉铁路南下、沿同蒲路挺进山西,八路军的行进路线正好与其迎头相撞,届时装备低劣的八路军官兵不得不与日寇硬碰硬交锋、打阵地战,损失必定很大。
最终未走陕北荒原而走韩城
为此,中共方面据理力争,要求“为安全计,为隐蔽计,为满足晋绥渴望计,决走韩城渡河”。不过,由于蒋介石一再拖延,中共方面为抓紧时间北上抗日,开始规划避开国民党军封锁线,开始准备从陕北渡河的方案。不过,若走陕北,则自绥德以南“八百里绝无粮筹”,因此各部必须拿出长征的劲头咬紧牙关,忍饥挨饿挺过这道坎。
最终,随着形势的不断恶化,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山西王”阎锡山主动与中共接触,同意让八路军由韩城渡黄河出兵,立即投入山西战场的抗战。八路军3个师陆续进入山西后,果然大显神威;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歼灭日寇精锐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1000余人,取得全面抗战爆发后首次大捷;129师夜袭日寇阳明堡机场,炸毁飞机24架;120师在雁门关一线设伏,先后击毁日寇汽车500余辆,有力支援了山西战场的友军。
平型关大捷
夜袭阳明堡机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