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冬,红军长征正走到命悬一线的阶段。就在四川西部,红二军团一个团夜行突围,却错了方向,竟一路向南,误打误撞闯到了英属缅甸的边境。
翻山越岭,前方是异国他乡,身后是敌军追兵。他们是如何迷路的?
![]()
1935年秋,草木将枯,寒意初起。
就在这个季节,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悄然拉开了一场注定写入史书的战略大转移序幕。彼时,中央红军主力已在长征途中历尽艰险,西南局势愈发紧迫。
而在湘鄂川黔边区,红二方面军的旗帜依旧高高飘扬,贺龙、任弼时两位主将凭借手中残破的地图和不完整的情报,硬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打出了几场漂亮仗,将陈渠珍的湘西部队打得灰头土脸。
然而,胜利是暂时的。中央红军在夹缝中苦苦突围,蒋介石得以回身腾出重兵——一百三十多个团,如蝗虫般压向湘西。这不是普通的军事围剿,是一次试图一锤定音的猎杀。
国民党妄图彻底歼灭一切“尾巴红军”。
![]()
形势骤变,红二方面军不得不再次踏上分兵转移之路。
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悄然出发的,是一支已经历了无数枪林弹雨的队伍。
他们只有八千人,却肩负着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湖南出发,突贵州、越云南、翻雪山、渡金沙江,最终北上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合。
穿越贵州、甩掉黔军后,红军在云南再次遭遇围追。队伍一路向西,强行军压着时间推进,白天赶路,夜晚就地挖坑过夜,缺粮少药,靠野菜和玉米杆果腹。军鞋磨破,脚掌流血,伤员被抬在担架上,病号靠意志跟上队列。
曾长久当时任红二军团巡视团团长,他在战后回忆,某些夜里,整个队伍像一条蜿蜒的火线,几十里路都是军号和哨音。
![]()
他们突破了龙云的防线,在云南石鼓成功渡过金沙江,一举摆脱尾随多日的敌军后,越过玉龙雪山抵达中甸——即今香格里拉。
海拔升高,气温骤降,士兵的被褥早已无法御寒,鼻涕一出鼻孔即结冰,很多人就是在风雪中硬扛着,没倒下的都成了铁打的骨头。
为了赶在四方面军南下前完成会师,红二六军团决定分兵前进。红二军团担任左翼,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巴塘县,迂回北上。
部队沿着康藏古道行进,却在途中遭遇敌军侧翼偷袭,负责断后的部队被截,形成被动合围。
军团主力果断回师,攻打巴塘,但由于情报失误、地形不熟,这场硬仗没打出想要的结果,部队强攻未果,只能撤退。一支人困马乏的团队在混乱中掉了队,误入了原本没有在行军图上的方向——一路向西南,竟然走到了中缅边境。
![]()
这里是独龙江流域,山高谷深,连鸟飞都绕路。这支孤军迷了路,又无可退,顺着山沟走着走着,竟跨过了独龙江,踏入了英属缅甸的克钦邦。
他们穿着破烂的军装,顶着风雪,出现在山村时,把缅甸当地人吓了一跳。
驻村的英属殖民军岗哨倒是出人意料地平和——那些士兵多是本地招募,对中国红军表现出了尊重,临别还送了些米面和干粮。
最终,这支“误入缅甸”的队伍在西康白玉县重新归队。人没少,枪还在,队伍重整完毕后,继续北上,完成了与红四方面军的历史性会师。
后来,这支队伍将缅方送给他们的字条郑重地交给了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
甘泗淇会英文,他看完那张纸条才知道,一个团的部队,在生死线上走了个大弯,还好最终安然无恙地回来了。
这段跨境“流浪”,在整个长征史中只是插曲,甚至一度未被中央电台提及。但正是这样的插曲,反映出那一代红军的韧性、勇气与命运间的狭路相逢。
没有地图的时代,走的是血路。
没有退路的年代,只能向前。
红军的方向,是靠信仰、靠意志、靠一步一脚印踏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