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将领中,刘亚楼将军是少数受过苏联正规军事教育的高级指挥员,不光懂打仗,更懂现代战争的节奏。
他打仗狠,眼光准,被称为“常胜将军”。
长征时,他几乎场场硬仗都冲在前面;解放战争中,他协助林彪、聂荣臻在东北、华北运筹帷幄。
1946年四平战役后,在罗荣桓推荐下,他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
上任第一天,东野众将就感觉气氛变了:刘亚楼火气怎么这么大?
![]()
有人私下嘀咕:“他从苏联回来,是不是看我们都不顺眼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归国后烧三把火
其实在解放战争初期,东北战场形势不妙。
四平保卫战失利后,我军被迫撤出松花江以南大片地区,部队伤亡惨重。
![]()
就在这个时候,刘亚楼回来了。
36岁的刘亚楼,离开国内已有八年。一回国就空降东北民主联军,担任参谋长。
对当时已经身陷困局的东野来说,这个人事变动并不小。但更让人措手不及的,是他带来的那股风。
36岁的刘亚楼刚一上任,参谋部的气压就变了。原本人心低落、工作迟滞的指挥机关,被他几句话、一连串雷厉风行的指令带动起来。
不过也有一些老将心里暗自纳闷:“这人是不是从苏联带回了脾气?”
![]()
刘亚楼确实有资格“带脾气”。他1929年参军,靠硬仗一步步打上来。不到三年,他从普通战士升任红军师政委,时年才22岁。
长征路上,他所在的红二师是先锋部队,湘江拼杀、乌江抢渡、金沙江边夜行、赤水四次突围、泸定桥飞夺、娄山关强攻……他从头打到尾,没有掉队。
1938年,他被党中央派往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亲历卫国战争前线,曾在苏军司令部挂职实习。他对现代战争的理解,已不再是过去那种“看地图画圈圈”式的打仗方式。他回来,就是为了改变现状。
也正是因为这种背景,刘亚楼上任后的强硬手段在当时看起来“反常”。
![]()
东野将领们最初很不适应。有人抱怨:“从苏联回来,怎么看谁都不顺眼。”也有人私下说:“怎么动不动就训人?”
刘亚楼的“雷公脾气”,在东北野战军可是实打实震过天、压过场的。
刘亚楼性子直,讲话冲,动起怒来,不留情面。干起活来,更是风风火火,容不得半点拖泥带水。
最典型的一幕,发生在一次即将发起战斗前的作战对表中。
几位参谋围坐在桌前,各自看着手表,对着时间协调进攻时刻。轮到刘亚楼,他刚报出时间,一个参谋低声提醒:“首长,您的表慢了。”
刘亚楼抬眼看了他一下,嘴角一挑:“慢了?我这是苏联带回来的明斯克军表,能慢?”
为了保险,他又问另一位参谋,对方犹豫片刻,也小声应道:“也比我的慢一点。”
![]()
刘亚楼当场变脸,脸色阴沉如水,二话不说,脱下手表,抬手就是一摔,“砰”地一声,表壳碎裂一地。
空气突然安静。参谋赶忙把手表捡起,发现居然还能走。刘亚楼看了一眼,语气突然缓了下来:“还能走?那好,就按我的表来,发起总攻!”
众人面面相觑,没人再说什么,只能照办。
这是“雷公爷”典型的一面。
还有一次,是锦州决战前夕。
情报送到司令部:国民党正调动空军,从沈阳空运四十九军增援锦州。
情况紧急,刘亚楼当即命令八纵炮兵团:封锁锦州机场,必须让敌军飞机落不下去!
![]()
八纵司令政委很快电报回复:“报告首长,锦州有两个机场,一个东郊,一个西郊。东郊机场多年未用,西郊正在启用。请示到底封哪一个?”
刘亚楼看完,脸色铁青,抄起电话,拨通指挥部,劈头就骂:
“你们两个饭桶,两个机场,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封锁哪个,还用请示吗?你们是吃草的还是吃饭的?”
话糙理不糙。
外人说他火爆,他自己也承认:
“我从苏联回来,是不是看什么都不顺眼了?是,也不是。”
其实他是实在着急。
为司令部建设奠基
早在1943年,刘亚楼远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的时候,就向党中央写信,字句之间,都是忧心与观察。
![]()
他在信中明确指出:当前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司令部内部组织混乱,根基不牢。
他建议得很明确: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要立刻以“未来总参”的规格筹建,各师、各旅的司令部,也要以未来“方面军骨干”的身份来定位自身。要有思想准备,也要有制度铺垫。
这封信极具前瞻性。但遗憾的是,战争太紧,干部太少,这些建议很多都没来得及落实。
到了1945年底,林彪给中央发电报,内容仍是这些问题:
“……自总部起各级缺乏地图,对地理形势常不了解;通信联络至今混乱,未能畅通……”
换句话说,刘亚楼三年前在苏联写下的问题,很多都没来得及解决。
![]()
东北民主联军的干部来自全国各地,有八路、有新四军、有地方游击队。打起仗来,各有一套。
但这些将领大多是游击战专家,习惯单打独斗。
参谋在他们眼里,往往只是“跟着走的人”,作用被严重低估。
许多主官打仗时甩开司令部,想打哪儿打哪儿,甚至不打报告。
要在广袤东北打一场现代意义上的攻坚战、合围战,光靠“老传统”远远不够,必须得有科学、系统的指挥中枢。
![]()
东北野战军领导在指挥战斗。前排右起:林彪、刘亚楼、罗荣桓
所以,需要一个人,能把东野司令部从“战地办事处”变成真正的“战争大脑”。
于是刘亚楼来了。他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强推改革,把参谋系统从上到下彻底翻修。
他强行推动人事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强化参谋纪律;把临时拼凑的机构打碎重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
刘亚楼精力旺盛,说干就干。他亲自主持召开我军建军以来的第一次“参谋工作会议”,从各纵队、师团挑来骨干参谋现场交流、讲解、实训。
刘亚楼自己就是红二师出身,从战士一路打上来,也曾做过政委,更去过伏龙芝学院,连苏军总参都混过。他懂什么叫一线需要,也懂后方参谋的价值。
从那次会议后,东野的面貌开始转变。
![]()
参谋们开始跑前线、画地形图,作战命令按分钟发,兵棋推演成了常态,战前会议开始有章有法。东野不再靠林彪一个人拍板,而是靠司令部团队运转。
刘亚楼亲自参与制定了“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三大战略计划,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一战接一战打得干净利落。
到1947年底,东北国民党军已被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处,交通中断、补给吃紧、兵力分裂。
东北的战争,已经走进倒计时。
一代将星,未竟长空
1948年初春,东北野战军在松嫩平原的残雪未融之际,召开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参谋大会。会场设在哈尔滨郊外,参会人数近三百,几乎囊括了东野全体作战指挥骨干。
会议的主题很明确,三个词: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这是一次全局性、系统性的动员,也是刘亚楼走马上任之后推动战区司令部正规化的关键一步。
![]()
会议结束后,东野上下旋即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大练兵”,从指挥所到基层排连,从作战图纸到步炮协同,人人练本领,个个有指标。
这场练兵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刘亚楼亲自讲授的一堂炮兵课。讲台上,他从炮兵的战略意义讲到战术部署,从火力计算讲到纵深打击,从炮兵机动讲到步炮配合,层层递进,句句有据,既讲原则又谈实用。整整讲了两个多小时,台下鸦雀无声。
双城地区的一位老首长听得如痴如醉,课后一边抓耳挠腮,一边说要把总参谋长的脑袋揪下来安到自己的脖子上带回部队去!
刘亚楼听说后哈哈大笑,随即将讲稿改编为文字,由东总下令印刷成小册子,分发全军各级部队。这本炮兵训练教材后来成了辽沈战役、平津会战中的作战指导手册,在数次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
事实上,刘亚楼对炮兵的投入,早就不止一份报告这么简单。1947年他到任才一个多月,就以东总名义发布了第一号命令,明确提出:“普遍的分散发展与适当的集中使用相结合。”他不但提出指导思想,还催生了制度建设。
到了1948年10月,东野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正式挂牌,成为独立兵种,战斗体系得以成型。
接下来,刘亚楼和炮兵部门连续拟定了5份重要命令,事无巨细地指导炮兵编制、调配、训练、协同等各方面工作。
正是这套制度,让炮兵在锦州之战中火力全开,压制国民党四十九军增援,最终促成锦州守军15万人土崩瓦解,东北战局随之翻盘。
卫立煌逃了,范汉杰、廖耀湘被俘,郑洞国投降,东北战场就此落幕。
而这,还只是刘亚楼生涯的“第一战场”。
1949年初,刘亚楼正准备率部南下,执行新的战略任务。
![]()
可就在此时,毛主席突然点将:刘亚楼留下,负责组建新中国的空军。这是完全从零起步,没飞机,没飞行员,一切从头开始。
三个月,刘亚楼建成6所航校;半年,他组建17个航空兵师。
这还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建军,这是“创造”一个军种。正是在这打下的底子上,人民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第一次起飞,就一鸣惊人。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军飞机横行空域,但中国飞行员硬是在技术差、经验少的情况下,飞出了一串串亮眼的战绩。这背后离不开刘亚楼的训练体系,也离不开他对飞行员的关爱。他常去飞行员宿舍、食堂、训练场,能记住八成以上飞行员的名字。
谁家生活困难、谁婚姻不顺、谁因身体原因不敢飞,他都关心得清清楚楚,甚至主动给大龄飞行员牵线搭桥、当起“红娘”。
有人说他脾气大,那是工作中。他对战士,从来是掏心窝的爱护。正因为如此,空军上下,无人不敬、无人不爱。
![]()
可惜天妒英才。
1964年秋,刘亚楼结束罗马尼亚出访返京不久,身体突然出现不适。检查结果是晚期肝硬化。
1965年5月7日,刘亚楼在北京病逝,年仅55岁。噩耗传来,空军上下集体震动,将军去世那天,在场的许多老战友都哭了。
中央军委亲送挽联:“国失干城,三军挥泪;功在社稷,百世流芳。”
一代将星,未竟长空。
可他用半生,为新中国撑起了脊梁,一支空军的翅膀。
参考资料:
雷公”刘亚楼 吴东峰
追寻七十年前 刘亚楼在两大战役中的足迹 刘宏星
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刘亚楼 吴东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