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俄罗斯海军宣布,由于长期的维修困境以及经费的严重短缺,再加上海军战略的重大调整,俄罗斯唯一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的所有维修和现代化改造工作被迫暂停。它被无情地封存,舰上所有可用的重要设备和机械被逐一拆除,用于其他舰艇,而它那庞大的船体未来可能面临被出售或者拆解报废的悲惨命运。
这艘承载着俄罗斯海军荣耀与梦想的巨舰,非但未能浴火重生,反而深陷事故泥潭,成为令人感慨的“全球最贵废铁”。这一决定标志着苏联时代遗留给俄罗斯的航母遗产彻底终结,也让俄罗斯海军航母力量陷入了真空状态。未来的俄罗斯海军,还能造航母吗,还需要航母吗?
“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的命运充满悲情色彩。这艘航母自1991年服役以来,就始终与各种故障和事故相伴。蒸汽罐水管破裂、锅炉漏水、涡轮发电机与柴油发动机工作不协调,这些技术问题如同噩梦般困扰着这艘巨舰。在1995—2009年间,因动力系统故障引发的严重事故就近10起,甚至造成了3名水兵牺牲。
2016年,它前往叙利亚执行实战任务,却成为外界眼中的笑柄,航行途中滚滚冒出的黑烟严重影响隐蔽性,舰上阻拦索断裂导致两架舰载机坠海,这些尴尬瞬间暴露了俄罗斯航母实力的真实水平。
返回俄罗斯后的维修之路更加坎坷:浮船坞沉没导致起重机砸穿甲板,焊接火花引发大火烧毁关键设备。八年的维修中,有效维修时间仅占20%,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各种事故作斗争。
俄罗斯从未真正建立起独立、完整的航母建造能力,“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是在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建造的,属于苏联“1143.5计划”的一部分。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继承了大部分军事遗产,却失去了航母建造的核心基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以及70%的航母配套产业链,那些为航母提供关键零部件、技术支持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一夜之间分属他国。
此后近30年,俄罗斯无法独立新建一艘航母,只能依赖老旧的设施和有限的技术力量对“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进行维护,这种“非生产性拥有”导致俄罗斯海军在航母运用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的战略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俄罗斯海军的战略已经从过去的“全球存在”转向“区域拒止”,更加注重在近海和关键海域的防御作战。
在这种战略背景下,继续投入大量资源发展和维护航母已不是明智选择,黑海和波罗的海地区的海域狭窄,北约的严密监控使得航母战斗群难以自由展开行动。
相比之下,核潜艇更适合在北冰洋执行任务,而无人机和无人艇则提供了新的作战模式。俄罗斯正考虑将23900型两栖攻击舰改造为无人机母舰,并积极研发多种无人艇执行侦察、巡逻、反潜等任务。
俄罗斯海军的“去航母化”,本质上是对国家实力的无奈选,当GDP不足美国的1/10,当造船业退化为“护卫舰俱乐部”,放弃“超级大国门面”的虚荣,聚焦“反介入”作战体系建设,无疑是务实之举。
但这种战略收缩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航母一直是力量投射的象征,俄罗斯放弃航母意味着其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收缩,同时也反映了大国海上竞争正在向多元化、不对称方向发展。
俄罗斯海军重点发展核潜艇、高超音速导弹和无人作战平台,这种转变可能能不能改变海上力量平衡,实在是很难说。至少,没有了航母的俄罗斯恐怕很难再说是军事大国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