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年 2 月的寒夜,山东徐家楼据点外,八路军战士们的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王凤麟紧攥望远镜,目光如炬地盯着据点内混凝土碉堡 —— 这座扼守交通要道的 “铁疙瘩”,不知给我军造成多少阻碍,今夜,他势必要将其连根拔起。谁也没想到,一场意外,竟成就了八路军战术史上的传奇。
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 4 支队 2 团副团长的王凤麟,堪称 “爆破专家”。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归来的他,对爆破理论烂熟于心。为拔除徐家楼据点,他带领侦察兵多次乔装侦查,连碉堡地基的位置都精准定位,还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执行爆破重任的,是战士刘厥兰。这位曾在矿井摸爬滚打的爆破能手,参军后经王凤麟悉心指导,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成了团里的 “爆破王牌”。王凤麟坚信,由刘厥兰将几十斤炸药包埋在碉堡地基处,定能一举摧毁这座坚固堡垒。
然而,徐家楼据点绝非易与之辈。双层混凝土夹着 30 厘米碎石墙的碉堡,四周环绕着防爆破围墙,制高点的观察口 24 小时监视着一举一动。日军的机枪、探照灯严阵以待,仿佛一头蛰伏的凶兽,只等猎物靠近便露出獠牙。
战斗打响前的寂静被刺耳的探照灯光撕破 —— 日军提前发现了我军踪迹!碉堡的机枪火舌瞬间喷涌而出,子弹如雨点般倾泻。王凤麟当机立断,下令提前进攻,“土坦克” 迅速登场。这种裹着湿棉被的木质推车,曾在多场战斗中立下奇功,却在徐家楼据点前遭遇滑铁卢。日军密集的火力很快将 “土坦克” 打成筛子,爆破手被困其中,无法靠近碉堡。
危急时刻,王凤麟调整战术,让战士们正面佯攻,吸引日军火力,刘厥兰则趁机带着炸药包匍匐前进。就在即将接近碉堡围墙时,日军一枚照明弹升空,惨白的光芒瞬间驱散黑夜。刘厥兰来不及多想,纵身跃入冰冷刺骨的河中。河水浸透棉衣,寒意刺骨,他强忍着身体的颤抖,在水中蛰伏。照明弹的光芒接连不断,每一秒都仿佛一个世纪般漫长,刘厥兰的手脚渐渐失去知觉,却死死攥着炸药包。
当照明弹终于熄灭,刘厥兰拖着冻僵的身躯爬上岸,却发现自己已无力翻越围墙。四下寻找缺口无果后,他无奈将炸药包放在围墙角落。“轰!” 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围墙被炸出窟窿,王凤麟正要发火,却惊觉碉堡内的机枪声戛然而止。
带着满心疑惑,战士们冲进碉堡,眼前的景象令人瞠目结舌:日军和伪军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全都昏迷不醒!原来,炸药包在围墙处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与碉堡密闭空间形成高频共振,强大的冲击力直接震晕了里面的敌人。这场因 “失误” 引发的爆炸,意外解锁了全新战术 ——“冲击波爆破法”。
此后,八路军将这一战术发扬光大,利用冲击波的威力,接连攻克多座日军碉堡。原本的一次计划外失误,竟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为抗战胜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凤麟、刘厥兰和无数八路军战士用智慧与勇气,在绝境中开辟出胜利之路,他们的传奇故事,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