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奔腾不息的长江,见证着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孕育着博大精深的长江文明。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是文化中心,亦是交通枢纽。长江重庆段达691公里,占总里程的11%。长江三峡雄奇壮丽、“水下碑林”白鹤梁流芳千古……长江文明赋予了重庆深厚的底蕴。
璀璨的长江文明背后,离不开默默无闻的“守护人”。2025长江文明论坛将于9月17日在渝举办,上游新闻推出《长江文明守护者》系列报道,讲述一个个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生动故事。
“嘿咗!嘿咗!太阳出来照山坡哟,喊起号子把船拖。齐心协力朝前走,船到码头把酒喝。”
9月13日晚,渝超开幕前夕,一段浑厚有力的号子声响彻渝中区大田湾体育场。
当曹光裕和他所在的老船工艺术团扮演的“纤夫”登场时,他们的每一步、每一声,都迈得、喊得比以往更加卖力,川江号子的豪迈,唱出体育精神的坚韧与团结,也唱出奔腾长江的千年记忆。
曹光裕,川江号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声声“嘿咗”他唱了44年,从渝超到央视春晚,从校园到国际舞台,他让这门技艺“活”在更多人身边,迎来属于川江号子的回响。
川江号子节目表演
从船工到传承人
他一唱就是44年
曾经的川江航道,曲折险峻,每一个险滩都是一道鬼门关。
木船行至其中,船工和纤夫为鼓舞劳动士气、统一劳动节奏,产生一种“一领众和”的民间歌唱形式,也就是川江号子。
虽然如今江上再难见木船,但一声声号子仍传唱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更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61岁的曹光裕,是川江号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17岁接触川江号子到23岁正式拜师,到今天,他已经唱了44年。
川江号子节目表演
曹光裕生于江边、长于江边,17岁的他进入轮渡公司成为一名船工。当时,船工的工作强度大,生活也单调艰苦,繁重的劳作中喊一声号子,一声声“嘿呀咗”,成为生活的“调味剂”。当时,曹光裕没想到,这一声声质朴的呼喊,会成为他一生的坚守。
轮船时代的到来,木船退出历史舞台,川江号子离现实生活渐行渐远,但是,它从现实走上舞台,换个地方续写长江记忆。
彼时,曾被誉为重庆“川江号子”的一代宗师的陈邦贵,1987年7月带着川江号子登上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的舞台,震惊听众,也让更多人看到川江号子的艺术价值。
也是在这个时候,同在轮渡公司的陈邦贵找到曹光裕,看中他浑厚高亢的声音,希望他能传承这门技艺。1987年,23岁的曹光裕拜师陈邦贵,开始系统学习川江号子,正式接过传承这一棒。
“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我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川江号子做铺垫。”回望来时路,曹光裕说了这样一句话。
川江号子节目表演
从央视春晚到国际舞台
川江号子让更多人听见
在曹光裕的推动下,川江号子也绽放出新的光彩。
2010年,曹光裕将热爱川江号子的音乐爱好者集结起来,组建了“老船工艺术团”,带着它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我看来,川江号子的底色是悲——船工当年要面对生死考验,日子过得也凄苦,正是这样悲壮的环境,才催生出了号子。”曹光裕坦言,在他的记忆里,只要号子一响,就意味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开始了。
也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曹光裕在舞台表演时,有自己的坚持。日常的表演,从节目编排、现场导演到登台演唱,几乎所有环节,曹光裕都一手操办。
“非遗上舞台,创作尺度该怎么把握?我们的舞蹈创作,我认为是把川江号子原生态舞蹈的尺度拿捏得最好的。”曹光裕说,既得保留劳动场景的真实感,又要兼顾舞台的观赏性,这个度其实很难掌握,如今川江号子的剧目里,70%是还原原生态劳动情节,剩下30%再进行艺术加工,“这30%的加工,目的是让川江号子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被观众理解。”
“舞台上的演员,得做到心里有船、手上像真握着木棍,当年船工把绳子绑在肩上发力,要是演员手上没劲儿、空比划,一眼就能被看出来。”曹光裕始终坚持,非遗文化表演可能没有艺术表演那样夸张的舞蹈动作,但守住这份文化的“原汁原味”也颇为重要。
除了打造舞台剧目,曹光裕还创排了川江号子大型音乐剧《大江传歌》。“这部剧是用我多年记忆攒出来的,专业剧作家能写好多部,但我这辈子,大概就只能打磨好这一部。”曹光裕说,剧目的素材都来自他的亲身经历,最终在一次次排练打磨和市场检验中走向成熟。
如今,川江号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13年,曹光裕走出国门,在德国维尔宁格罗德市中心广场向世界唱响川江号子;2018年,《大江传歌》首演后,两年内演出超300场;2025年,他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让更多人看到了川江号子的独特魅力。
曹光裕登上央视春晚 视频截图
非遗文化“新生”
让历史融入更多新潮
老船工艺术团表演时,道具帆船上,印着“长风破浪”四个大字。曾有人问曹光裕,为何不直接写上“川江号子”?他解释说,这四个字藏着更深的寓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曾以这句诗抒发自信与抱负,而曹光裕认为,“我们川江号子正是在乘风破浪中传承。” 这项有着3000年历史的文化项目,如今正经历着传承的考验。
创新,是曹光裕选择的其中一条道路。一次,在重庆大剧院上演的歌会中,他与说唱歌手张颜齐等人演绎了川江号子与本土现代说唱的融合;央视春晚舞台上,他在川江号子高亢爆发力唱腔的基础上,加入更多节日喜庆的元素……
“传承让传统得以延续,创新才能让传承更值得期待。”曹光裕说。
更大的挑战是培养接班人。“以前,我们的艺术团有50多人,现在只有30多个人。”曹光裕说,艺术团平均年龄60-70岁,有人年岁渐长身体吃不消,艺术团规模随时间悄然缩减。“每次演出前都要花大量时间排练,年轻人未必熬得住。” 他说道。
敖红在表演中饰演幺妹
2024年,“00后”姑娘敖红出现,她因为学校开设的《非遗传承-川江号子》课程,了解并爱上川江号子,曹光裕也在她身上看到“幺妹”角色雏形,后来收她为徒。
加入老船工艺术团后,敖红一边打磨舞蹈功底,一边通过游泳锻炼肺活量,弥补声乐短板。日复一日的努力,如今的表演中,敖红身着红衣,以坚韧而充满力量的舞姿配合老船工的号子,在现代舞与传统号子的碰撞中,让川江号子迸发出独有的生命力。
曹光裕相信,川江号子的未来会涌入更多青春力量,这声从江涛里走出的号子,正继续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实习生 宋思宇 受访者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