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奔腾不息的长江,见证着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孕育着博大精深的长江文明。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是文化中心,亦是交通枢纽。长江重庆段达691公里,占总里程的11%。长江三峡雄奇壮丽、“水下碑林”白鹤梁流芳千古……长江文明赋予了重庆深厚的底蕴。
璀璨的长江文明背后,离不开默默无闻的“守护人”。2025长江文明论坛将于9月17日在渝举办,上游新闻推出《长江文明守护者》系列报道,讲述一个个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生动故事。
从重庆涪陵的长江之畔出发,乘坐长达91米的电梯深入水下40米,再穿过约138米的长廊,便能探访那座承载着千年水文记忆的文化瑰宝——白鹤梁。这座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在自唐以来的1200多年的时光中,留下165段镌刻历史密码的珍贵题刻。
曾因三峡大坝蓄水而面临永远沉入江底的白鹤梁缘何“绝处逢生”?又有哪些新技术应用于其中?
千年题刻得以“起死回生”,离不开执着而热忱的守护者——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蒋锐。从部队转业的“门外汉”,到白鹤梁题刻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以赤诚之心为千年水下文物筑起“避风港”。在三十载守护的光阴中,他见证和参与白鹤梁从“活下来”到“活起来”的非凡跃迁,真正让千年水下密码“浮出水面”。
白鹤梁题刻原貌。
千年题刻在江中“活下来”
白鹤梁题刻是长江文明的“活化石”,是“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它不仅以“刻鱼记水”的独特方式,记录了72个年份的枯水水位信息,还以165段题刻、1.1万余字与18尾石鱼交织成跨越千年的艺术长卷。
三峡工程的动工建设,让白鹤梁题刻面临永久沉没的危机。就地淤埋将难见天日,切割搬迁又会失真,究竟如何保护?
彼时,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奔赴重庆扎根三峡库区,前后设计了7种保护方案。
1996年,已经从部队退伍的蒋锐被分配到涪陵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在这几年的工作中,他学到不少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领域的技术和知识,为他参加白鹤梁题刻的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蒋锐。涪陵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昊鹰 摄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在2003年获批。该方案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保护罩体,运用净水平压系统将过滤后的长江水引入或排出,保持罩体内外水压平衡。这一方法可让题刻在水中“活下来”,避免江水长期冲刷损坏。
2004年,蒋锐开始负责白鹤梁原址水下保护工程的协调工作,从此他和白鹤梁结下了不解之缘。算下来,现在已是他守护的第三十个年头。
2005年底,水下部分的工程顺利完工。“我每天往返于岸边与水下保护区,那时候垂直高度40米的斜坡廊道未完工,到水下保护区只能踩着脚手架上下,最多的一天爬了11次。”蒋锐说,协调工作直至2009年,一座耗时7年建在白鹤梁原址上的水下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
这一方案让题刻长年浸于水中,避免江水长期冲刷损坏。不仅如此,在设计中,罩体内还计划修建一条环形参观廊道,不仅解决渗流破坏、帷幕灌浆等工程难题,还大幅提升游客观赏体验。
白鹤梁水下遗址全景。
白鹤梁水下遗址保护区。
定期“洗脸”让文物“看得见”
当白鹤梁跻身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水下的遗址类博物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藻类滋生会让题刻模糊不清,如何破解这一困境?
净水,成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规定动作”。
“水下博物馆每运行3个月就会出现保护体内水体透明度变差、藻类繁殖及题刻表面滋生生物膜等问题,所以专业潜水员需要定期下潜清洗。”蒋锐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因为罩体内的水温较低,因此具有专业资质的潜水员在进入罩体给白鹤梁洗澡之前,需要在潜水服内穿上保暖的衣物,还要在腰部增加配重,以便控制在水中的浮力。
进入罩体之后,潜水员将打开排污阀门为文物“洗脸”,利用排污软管将保护体内的沉淀物靠水内外压差自行排除。同时,他们还将用柔软材质的线手套仔细擦去白鹤梁梁体上的沉积物及藻类,再用文物清洗系统进行缓慢而彻底的清洗。
水越深,水压越大,水下工作难度就越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每次水下工作不超过1小时,下一次水下工作须在24小时之后才能进行。
水下照明灯具的温度、材质,都会影响水质。蒋锐介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不断更新深水照明系统,灯具的用料从铝制灯具换成不锈钢灯具,以此减少铝制灯具在深水中长期浸泡产生的解析物;灯珠从暖白光灯珠换成冷白光灯珠,有效降低了水的温度,以减缓藻类的生长速度。
“如今罩体里的水,从浊度而言,比可饮用的矿泉水标准更高。”蒋锐说,白鹤梁的保护工程融合水利学、材料学、考古学等多领域智慧,采用耐腐蚀材料与动态监测系统,确保文化遗产在江水环境中“呼吸”自如。
蒋锐在交流活动中讲解白鹤梁题刻的保护。
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进入长江之下观赏白鹤梁,清晰的题刻让人啧啧称奇。但在未来,游客们还将可以“漫步”于水下题刻之间,近距离地感受它们的魅力。
蒋锐说,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将借助VR、AR技术打造虚拟沉浸体验,让观众“漫步”于水下题刻之间,甚至还原历史场景中的水文观测仪式。同时,博物馆还将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定制化推送文化内容,使文物从“静态展陈”转向“动态传播”。
同时,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还将借势“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巴蜀文旅走廊”,与其他水下文化遗产联动,通过主题巡展、研学活动、非遗展演等形式,将文化遗产与水文科学、巴渝民俗、生态环保等理念结合,挖掘题刻中的历史密码,推动学术成果大众化,打造“产—学—研—游”一体化生态。
此外,白鹤梁题刻与埃及罗达岛尼罗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探索,推动了跨文明对话,为全球水文遗产保护提供了新范式。蒋锐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将借鉴国际水下遗产保护经验,对比长江、尼罗河两河流域的水文观测智慧,提升中国话语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竞争力,而近期启动的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更是开启了双遗产申报的历史新篇章。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蒋锐说,当科技重塑观展方式,当文明跨越地域对话,白鹤梁题刻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必将续写“历史、艺术与科技共生”的千年传奇。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受访者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