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曾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红墙绿瓦间沉淀着中华文明的礼制智慧,而今这里正上演着一场时空穿越——科学装置与青铜礼器隔空对话,量子物理与古柏参天相映成趣。9月12日至22日,首届“全国科普月”重要活动——“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暨京津冀科普阅读嘉年华”在地坛公园举办。本次活动以“探秘科学 悦读未来”为主题,依托“我与地坛”北京书市这一文化品牌,首次将科普内容系统植入传统书市场景,构建起“展、阅、听、游”四位一体的公众参与模式。
京津冀科普阅读嘉年华现场(摄影:中国网 杨俊康)
作为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30余项重点活动之一,本届嘉年华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有限公司与北京大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活动通过八大主题图书展区、六大体验单元、13场科学家面对面讲座,打造出一条“科普阅读环游记”主线路,推动科普阅读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探索”,切实融入市民文化生活。
京津冀协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京津冀优秀科普作品展”集中呈现三地历年推荐的优质科普读物,展现出区域科普创作与出版的合作成果。从经典著作到前沿探索,从世界视野到本土原创,展览为读者提供多元选择,也折射出科普出版在内容策划、跨界合作与传播方式上的新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致敬经典百年科普阅读展”以时间轴方式梳理科普读物发展历程,体现出科普写作从知识普及到思维启发的转型。展览唤起大众对科学文化的集体记忆,也为当代科普创作提供历史参照与价值锚点。
动线设计与沉浸体验:重新定义“逛书市”
本次活动创新设计“一环六单元十站点”体验动线,将科学主题与地坛的人文景观巧妙融合。游客可在古典园林中边走边学,于八个科普展区中自由穿梭,从天文地理到生命医学,从工程技术到人工智能,覆盖多个科学垂类。
集章打卡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参与感和仪式感。市民通过完成互动任务收集印章,最终可兑换科普书籍或文创产品。此类设计既提升游客滞留时间和参与深度,也为实体书市探索“内容—场景—用户”三位一体的运营新模式提供实践样本。
六大体验单元更是本次活动的亮点。从“漫游地坛”建筑导赏、非遗手工艺实践,到“疯狂实验室”和“人工智能与阅读”,单元之间既有知识递进,也有体验互补,共同构建起多年龄层覆盖的沉浸式科普环境。
科学家面对面:专业内容走向公共传播
活动期间举办的13场专题讲座,涵盖免疫科学、航天工程、女性健康、地质探索、长城文化、科学谣言破解等热点议题。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专家走出“象牙塔”,与公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实现科学知识从专业领域向大众语境的高效转化。
这种“科学家—公众—出版机构”三方联动的模式,增强了科普内容的权威性和信任度,也为科学家提供传播训练和公众沟通的机会。例如“一本书学会DeepSeek”人工智能主题分享,止观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尧从技术、应用、伦理等多维度解析AI,体现出科普活动正日益成为科技企业与公众对话的重要渠道。
科普垂类出版:从“小众”走向“破圈”
本届嘉年华汇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科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等多家出版社,展现出科普垂类图书在主题策划与市场拓展方面的积极探索。从航天科普、古生物探索、人工智能普及到健康常识,不同细分领域均出现一批内容扎实、形式新颖的代表作品。
值得思考的是,科普图书是否正在经历从“附属品类”向“核心板块”的转型?在传统出版业面临渠道变革和数字冲击的背景下,科普垂类因其强内容、高互动、易融合等特点,或将成为实体书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路径。它突破了知识服务的范畴,更像是一种体验产品、一种文化媒介。
“我与地坛”:城市文化空间的复合价值
地坛书市作为北京标志性公共文化活动,长期以来聚焦图书展销与作者签售。本次引入科普主题,意味着书市功正在从“图书交易场”向“内容体验平台”升级。历史空间、人文氛围、科学主题三者结合,构建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场域。
这一案例表明,实体书业并不必然与数字时代对立,相反,它可以通过主题聚合、场景营造、跨界联动实现功能重塑。地坛书市依托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客流基础,借助科普这一“高共识、强参与”的内容门类,成功打造出一个融合传播、教育、休闲、消费的新型公共文化产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