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事件背后:被冤枉的预制菜与现代餐饮的真实逻辑
江先森
近日,西贝莜面村因价格问题引发争议,消费者对一份香菜丸子近百元的价格表示质疑。这场讨论不仅关乎定价,更折射出公众对现代餐饮业的诸多误解。事实上,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预制菜、冷冻技术和中央厨房模式,而非一味地否定现代餐饮业的进步。
首先,我们不应当简单否认预制菜的存在价值,而应该致力于提高预制菜的标准和质量。预制菜并非等同于“劣质菜”,它代表了食品工业化的进步。问题不在于是否预制,而在于预制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质量、添加剂标准与营养保留技术。日本和欧洲国家的预制菜市场极为发达,其高标准严要求保证了预制菜的品质与安全,这恰是国内行业应该努力的方向。
其次,冷冻冰鲜技术不是“预制”,而是一种先进的保鲜方式。与传统保鲜方式如盐腌、烟熏、晾干或窖藏相比,冷冻技术能够更好地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原始风味,同时大幅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现代急冻技术甚至能够在数分钟内将食物中心温度降至-18°C以下,最大限度地保持细胞结构完整,解冻后的口感与新鲜食材相差无几。
第三,冷冻冰鲜技术已成为所有现代餐厅的标准选择,无需特别告知消费者。除非明确标注“现宰现杀”,否则消费者应当默认餐厅使用的是冷冻保鲜食材。这不仅是行业惯例,也是基于食品安全和供应稳定的必要选择。要求餐厅对每一样冷冻食材进行告知,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第四,中央厨房的半成品反而比现场加工更具卫生保障。中央厨房的标准化的生产环境、严格的温度控制和自动化处理流程,远比传统餐厅厨房“手忙脚乱”的现场操作更加安全可靠。现场宰杀活禽活鱼不仅效率低下,更存在交叉污染、微生物滋生等风险,在现代食品安全标准下并不可取。
最后,关于价格问题,在符合市场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餐饮企业拥有自由定价权。市场机制会自动调节价格与品质的关系,高价餐厅与平价小店各有其生存空间。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远比行政干预更能形成良性竞争环境,让不同定位的餐饮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客群。
西贝事件引发的讨论应当让我们理性看待现代餐饮业的发展。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与供应链管理才是餐饮行业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而非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现做现卖”。只有当消费者摆脱对预制菜和冷冻技术的偏见,企业专注于提升食材品质与制作标准,中国餐饮行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现代餐饮业的进步不是要回归“鸡毛遍地”的传统后厨,而是要通过科技与标准,让消费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安全、美味、稳定的食品——这才是现代餐饮业发展的真正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