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完西贝老板贾国龙“投降”的文章,笔者认为贾国龙不服,没想到接着有人发来最新消息,果然如笔者所料,这事儿还有下文。
就在刚刚,罗永浩微博对西贝老板贾国龙对强硬回应将事件推向了新的高潮。“嗯,我刚看到后面被截掉的一半了,好,贾国龙,那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在中间再劝我的朋友,我们一律绝交吧。”短短数语,尽显罗永浩的决绝,也让这场商业博弈的看点从“企业危机公关”转向了“体面与底线的较量”。
贾国龙的表态,表面是“认错”,实则是无奈之下的话术博弈。“我应对方式有错,改”的开头看似诚恳,可后续“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的指控,瞬间暴露了其并非真心反思,更像是给对方扣上“原罪”帽子以图自保。这种“认错式甩锅”,在商业公关中并不鲜见,试图以“部分妥协”换取舆论平息,却忽略了公众对“真诚”的感知力。
而罗永浩的反击,恰恰击中了这种话术的软肋。他抓住“被截掉的一半”内容不放,用“没法揭过去”“劝和绝交”的姿态,将这场争端从“企业对错”升级为“个人原则”的对抗。在罗永浩的商业逻辑里,容不下这种“伪认错真攻击”的操作;在他的舆论战场中,体面的前提是对方先拿出真诚的态度。
西贝作为餐饮行业的头部品牌,贾国龙的“心高气傲”早有迹可循。从“闭店潮下不裁员”的高调宣言,到对餐饮标准化的坚持,他的商业风格向来强势。此次被罗永浩“打醒”的表态,与其说是反思,不如说是在舆论压力和商业利益间的无奈权衡——既想保住品牌形象,又不愿真正放下身段,于是才有了这种充满矛盾的话术。
反观罗永浩,从手机行业跨界直播电商,再到如今对餐饮行业“指手画脚”,他的角色始终带着“挑战者”的色彩。这种挑战,有时是打破行业潜规则的锋利,有时也会被解读为“多管闲事”的越界。但不可否认,他的存在确实给不少行业带来了震动——让消费者看到了“质疑者”的价值,也让企业不得不直面自身的问题。
在这场交锋中,“体面”的定义变得模糊。贾国龙认为“认错改之”便是体面,哪怕夹带私货;罗永浩则认为“真诚反思”才是前提,否则一切让步都是虚伪。这种认知差异,本质是商业生态中“规则话语权”的争夺:是企业主导游戏规则,还是消费者与监督者共同定义底线?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博弈的核心无关大佬恩怨,只关自身权益。西贝的菜品价格、服务体验,罗永浩的质疑是否合理,贾国龙的回应是否真诚,这些才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当企业把公关战打成“口水仗”,消费者看到的是品牌对自身问题的回避;当监督者把维权做成“硬刚秀”,消费者期待的是行业真的能因此进步。
幸运的是,这场风波里,“消费者至上”的逻辑并未被淹没。贾国龙那句“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即便动机存疑,也在客观上重申了餐饮行业的本质;罗永浩的穷追不舍,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餐饮企业的运营透明度。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消费者都成了这场博弈的间接受益者——他们的声音,通过罗永浩的“硬刚”和舆论的发酵,被企业听到了。
罗永浩与贾国龙的交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商业世界的众生相。有人看到了罗永浩的“”,有人看到了贾国龙的“”,但更该看到的是:商业竞争可以激烈,但不能失了“真体面”——企业的体面是真诚解决问题,监督者的体面是客观坚守原则,而整个行业的体面,是在一次次交锋中,把消费者的权益真正置顶
这场“硬刚”还未落幕,但其引发的思考早已超出事件本身。它提醒着所有企业:在流量与舆论的时代,任何话术技巧都不如“真诚”二字值钱;也提醒着所有监督者:唯有守住底线,才能让“硬刚”不沦为另一种博眼球的手段。
毕竟,商业世界的长久繁荣,从来不是靠大佬们的意气用事,而是靠对规则与消费者的真正敬畏。
我是即时刘说刘老实合伙人柯不楠
添加柯不楠个人微信qdmmqd
同时带你加入即时零售资源群,
和更多从业者探索行业发展,
洞见2025年行业趋势!
整理:柯不楠
排版:柯不楠
校对:十 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