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萨高地的黄昏,风卷着沙粒掠过那座巨像的侧脸。它半闭的眼睛像在守口如瓶,却把无数秘密写进石头的皱纹里。
故事从1990年讲起。耶鲁出身的地质学家罗伯特・肖克跟着独立学者约翰・安东尼・韦斯特来到埃及,本想用一堂“地质学入门”课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韦斯特坚持狮身人面像比官方说法古老得多,肖克打算用“风沙侵蚀”四个字结束争论。
他绕着巨像转了一圈,不到一分半钟,话锋急转:“我原本准备告诉他全错了,结果我自己被说服了。”
让肖克改口的,是石壁上的“皱纹”。狮身像所在的岩坑,底部布满垂直深沟,岩面起伏像被水冲刷过的河床。教科书告诉他,这种痕迹只能来自持续的大雨或山洪。可撒哈拉过去五千年几乎滴雨未落。
他把线索拼进更大的拼图。约9700年前,一场太阳风暴可能终结了冰河时代,全球洪水随之而来。那段时间,撒哈拉还是一片草原,季风带来的暴雨把岩坑雕刻成今天看到的模样。
回到开罗,肖克把岩样切片、比对湖底花粉、追踪古河道,结论愈发清晰:狮身人面像至少诞生于1.2万年前,比法老胡夫、哈夫拉早七千年。
更惊人的细节藏在比例里。巨像的头颅明显偏小,和身体不在一个“图层”。肖克推测,最初的头部早已风化,哈夫拉时代的工匠只是把残像重新雕成自己的面孔,像给一位远古巨人换了张证件照。
岩壁上的补丁也佐证了“维修史”。最老的修补石块来自第四王朝,也就是官方认定的建造期。肖克反问:“刚竣工就急着大修,古埃及人是完美主义还是心虚?”
当然,主流派不买账。埃及前文物部长扎希・哈瓦斯、考古学家马克・莱纳坚持“盐结晶剥落”就能解释所有侵蚀。他们手握金字塔工人村落遗址,证据链看似完整。
争议至今没有裁判。但肖克把话题抛给了更辽阔的时间:如果巨像真诞生于冰河时代,那段被遗忘的文明是否就是埃及人笔下“神行走人间”的ZepTepi(古埃及人对特定神祇的称呼,指代埃及众神)?
下次去吉萨,别急着拍合照。蹲下来,摸一摸岩坑的深沟,也许指尖会传来一万年前雨滴的回声。
留言区聊聊:你相信教科书,还是愿意给史前文明留一扇门?转发文章,让更多朋友听见石头的低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