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残《春景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129×61.5 cm
题识:独爱无人处,幽居不用名。竹鸡啼午寂,松鼠落枝轻。芳草初平路,春深欲上城。萧然吾亦得,扰扰自劳生。辛丑秋八月时在天阙山中写,妙音居士请正,石溪残道人。
钤印:石溪、白秃、介丘
髡残于庚子(1660)年八月离开黄山回到江宁,一直流连于牛首山、栖霞山等地,到了辛丑(1661)年秋天,一直居住在牛首山附近,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春景山水》轴,九月创作了《黄峰千仞图》(广州博物馆所藏),并署款“作于天阙山房”。从黄山归来,居南京的这段时间,髡残创作数量与质量都陡然喷发,大部分绘画题材都与黄山有关,据学者张子宁先生统计与黄山直接相关的作品就达十三件。
髡残的《春景山水》作于1661年,是正是髡残绘画创作的高峰时期,其山水画作中的佳构,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春景山水》画面构图极具匠心,巍峨的山峰占据显著位置,以雄浑之势撑起整幅画面,仿佛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山峰形态奇崛,线条皴擦多变,既有粗犷豪放的笔触表现其坚硬质感,又有细腻之处勾勒纹理脉络,尽显山川之壮美。山脚下,树木葱茏,形态各异。有的挺拔直立,似在与山峰竞高;有的则蜿蜒曲折,展现出柔韧之态。树木的描绘细致入微,枝叶疏密有致,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营造出层次感与立体感。
在山水的布局上,画家巧妙地留出空白,以表现潺潺流水与开阔的空间。虽未着墨过多描绘水之形态,却通过周围景物的映衬,让人感受到流水的灵动与生机。远处山峦若隐若现,与近处的景物形成虚实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仿佛将观者带入一个深邃悠远的山水世界。
从笔墨技法来看,髡残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精神。以苍劲有力的笔法勾勒山石轮廓,再以皴擦之法表现其阴阳向背。用墨上,浓淡相宜,干湿并用。浓墨处,如山石的暗部、树木的根部,沉稳厚重,凸显出物象的本质;淡墨处,似山间的雾气、远处的景致,空灵悠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笔墨的运用,既体现了画家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其高超的绘画技艺。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