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护言医语”
点击加星★ 每天看医护那些事儿 ❤
1
“医院今年起就没发工资,五险一金也停缴了,有没有什么渠道可以反馈?饭都要吃不起了……”
这条来自某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生的求助帖。
还有一位产科医生也在网上发帖问:医院发不出工资怎么办?
这两篇求助帖,像一块石头投入湖面,瞬间激起了全国医护人员的集体共鸣。
有人在评论区苦笑:“深圳的医院都是工资腰斩”,有人晒出工资条:“我上个月绩效只有 500 块”,更有人无奈透露:“去年医院就强制让签了降薪合同,现在每月还拖欠”……
曾几何时,“医生” 是稳定、体面的代名词。可如今,降薪、欠薪的讨论帖在网上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医生都在诉说着相似的困境。这到底是信息茧房里的个别现象,还是大部分医生正在经历的真实境遇?
2
云南玉溪某三级公立医院的医生大概最能体会这种落差。他所在的医院已经拖欠绩效整整 6 个月,如今每月绩效仅 500 元,“还不如外面餐厅服务员的工资”。更让人心疼的是,这位医生每月还要上 8 个夜班,用生命换来的劳动报酬却如此微薄。
如果说降薪、欠薪还能勉强咬牙扛过去,那 “负绩效” 的出现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山东某医院针灸康复科的医生们不仅没有绩效奖金,还要被倒扣工资,出现了绩效为 - 750 元的荒谬情况。原因竟是后勤领导认为他们科的患者收费太低,不如那些手术科室。
“医保定价低、患者疗效好,我们科收费确实少,但这还能怨我们吗?” 这位医生的愤懑道出了多少临床一线医生的无奈。无独有偶,河南周口某县级医院的内科医生晒出工资表:除去 1800 元基本工资和 300 元夜班费,职称绩效 - 49 元,工作量绩效 - 79 元,最后应发绩效定格在 “-18 元”。
干得越多亏得越多,这班到底是为谁上?
3
医护人员的工资困境,从来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内外压力交织拧成的一个解不开的 “死结”。
网上声音最大的,就把问题归咎于医保支付改革带来的冲击。以 DRG/DIP 为核心的支付方式改革,初衷是 “控费提质”,但现在医生治病时,不仅要考虑患者的病情,还要时刻盯着 “费用额度”,生怕一不小心就超支,连累整个科室的人拿不到绩效。
但国家医保局早就表示:“这个锅 DRG 背不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的通报》显示,2018~2020 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的占比分别为 22.65%、17.61%、43.5%,而当时全国 DRG 试点城市多数未开展实际付费。
问题到底出在哪?河南安阳的 DRG 改革给出了不同答案。作为老工业城市,安阳职退比仅 1.5∶1(全国平均 2.8∶1),医保基金压力巨大。但实行 DRG 改革 5 年后,安阳从医保基金严重透支到统筹基金结余超 5 亿元,医疗机构支付率连年超 100%。
关键就在于,有些地方只是机械执行政策,而安阳却因地制宜地做了 “减法” 和 “加法”—— 减少无效医疗,同时通过 “结余共享、超支分担” 让医院获得合理补偿。这说明,政策本身没问题,问题出在执行层面。
4
医保亏损不等于医院亏损,相比外部压力,医院内部的失衡或许更关键。
基层医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患者越来越少。交通便利了,患者自然更愿意多走几步路去高一级医院。在某中部地级市,3 家三甲医院抢走了 70% 的患者资源,周边县级医院门诊量直接下降 40%。病人少了,收入减了,工资自然发不出来。
一边是大城市医院患者扎堆,医生忙得脚不沾地;一边是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生连基本收入都无法保障。一位老主任说了句让我记很久的话:"我刚当医生那会儿,病人追着医生跑;现在,医生得追着病人跑。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本质上是医疗资源 “虹吸效应” 的必然结果。
更要命的是内部薪酬结构的失衡。山东针灸科医生被倒扣工资的案例中,后勤领导的一句话道破天机:“你们科的患者收费太低,不如那些手术科室”。这种重创收轻公益的评价体系,让不少临床一线医生寒心。
5
面对重重困境,一些地方和医院已经开始探索破局之路。
医保回款慢是很多医院发不出工资的关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通过 “医保预付机制”,每月能提前拿到当月预估费用的 60%,回款周期从 45 天压缩到 18 天,一年释放了 1.2 亿元流动资金,为工资发放提供了保障。
四川荥经县这个山区小县严格控制行政后勤绩效占比在 18% 以内,普通行政人员不超过 16%,让临床一线医生薪酬显著高于医技、护理和行政人员。改革后,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绩效收入平均增加 1175 元,增长率达 102%。
6
结语
当江苏泗洪老年病医院因负债 4400 万宣布全体人员解聘,当全南县中医院拖欠工资社保近一年,我们不得不承认:医生这个曾经的 “铁饭碗”,早已不复存在。
医院发不出工资的背后,是医疗体系转型期的阵痛,是资源分配失衡的缩影,是内部管理的积弊,共同织成了当下医护人员的收入困局,更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面对的现实。
当体制的庇护不再万能,过硬的专业能力才是最可靠的 “底气”。毕竟,患者需要的永远是能治病救人的真本事,而这正是医生最坚实的饭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