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后写过古代广东和云南的举子是怎么进京赶考的,今天我们来说说福建举子的赶考之路。
清朝中叶,广东番禺有个叫林伯桐的考生写了一本《公车见闻录》,堪称古代举人进京赶考的《考生指南》。无独有偶,福建泉州府也有一名叫 陈师海的考生,写了一篇《由泉晋京沿途事宜》,也把自己赶考途中趣事一一记录了下来。
林伯桐的《公车见闻录》侧重于介绍出行注意事项,而 陈师海的《由泉晋京沿途事宜》则记录下来自己赶考途中的开销,对于出行路线介绍比较少。不过,我们也可以从片段记录中,整理出泉州考生到北京赶考的大致路线。
从《由泉晋京沿途事宜》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师海的家庭条件很不错。他在文中开篇就说:“轿一把,勿用太好的。轿夫二名,从泉城到宁波约钱十二千文,到宁波每名轿夫赏银元二元。”
在此可以看出,这哪是什么穷书生赶考,而是举人老爷进京,居然是坐轿子,被人抬着去的。
不仅自己坐轿子,陈师海还雇佣了挑行李的工人,工资按行李的重量结算:“自泉城到宁波,每斤60文;从省城到宁波,则每斤46文,到宁波再给挑夫每人赏银元一元。”这些轿夫和挑夫,如果在北方遇到过年的日子,还要加赏钱,因为雨雪阻路,也要给雇工费。
从泉州到宁波,陈师海并不是坐海船北上,而是沿着海边的驿道走陆路,遇到大河则摆渡过河。
陈师海只记录了从福州开始的路线,具体的路线是:福州→汤岭→丹阳→罗源→龙亭→半岭→龙溪→萧家渡→飞云渡→筑屿渡→石春渡→小洞岩→奉化大桥→宁波。
这样的路线在现代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明明可以坐船直接沿着海岸线从海上走,为什么偏要走陆路?
这主要是一下几个因素:当时的海上交通还是有一定风险,会遇到台风或者海匪;陆路有驿道系统支持,相对安全;还有一点很重要,陈师海是个不差钱的主,反正是坐轿子,还是陆路安稳点。
陈师海还在文中特意提到:“沿途多有花柳路及宵小,需把持住,至关重要。”看来,古代也有“仙人跳”,需小心提防。
到了宁波以后,陈师海买了不少虾干鱼干之类,准备到山东的时候再吃。
陈师海又从宁波东门出发,雇了一条船,沿着浙东运河,经过余姚,抵达绍兴北关。雇船花了一千八百文,到了绍兴后,又赏了船户酒钱八十文。替他挑行李进城的挑夫,也另外赏了一百二十文。
到了绍兴以后,陈师海先雇轿子到了钱塘江边,再雇船过江,又花了四百文。
在杭州小住几天后,陈师海又雇船沿着京杭大运河中的江南河北上,经过了苏州,到达了丹阳。当时是冬天,运河丹阳段缺水不通航,陈师海只得花了一千文雇轿子把他抬到了镇江。
到镇江后,陈师海又雇船过江到扬州。到了扬州以后,他又是一番采购,然后坐船沿运河北上到了清江浦。因为陈师海家是做大生意的,到了清江浦,就有车行派人前来迎接,还给他摆酒接风。
在王家营,陈师海渡过了黄河。这里要特别说明,此时是铜瓦厢决口之前,黄河仍从江苏入海。
陈举人在笔记中写道,过黄河的船钱花了两千文,还赏了前来接风者两百文。
过了黄河,陈师海开始走陆路,车行派出专车送陈举人北上(当然要收费的)。陈举人出手还是一如既往阔绰,因为车行把伙食也包了,他出发时就打赏了各位勤务人员,从厨师到车把式,每人几百文,沿途还有打赏。
从陆路北上,一共有三条路,我们就说说最常走的一条路。
陈师海一路经过宿迁,进入山东境内,然后沿着驿道,过微山湖,邹县,德州,河间,任丘,涿州等地,直达京城。
陈师海这一趟进京赶考花了多少钱?根据他自己的记录分析,来回的总花费应该在200两银子左右。清朝中叶,一户普通的自耕农一年的总花费大约是10两银子,这包含口粮,衣服,赋税等等,折合现在的币值大约是5万元。如此一折算,陈举人一次赶考就花了100万人民币。
这已经是相当的阔气了,试问一下,当时有谁能掏得起这个钱去进京赶考?
陈师海先后三次进京赶考,后来因为太平天国运动阻断了进京的道路,他没有再北上赶考。
陈举人最终也没有考上进士,这300万元的花销是打了水漂了。最终,他以举人的身份出任侯官县学教谕。
有人会说,他最终不是也当了教谕(相当于教育局长)吗?问题是,他不去考进士,也能当教谕啊。
所以,过去如果不是有钱人,还真读不起书。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