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晚,现代+小记者加入“南京水野保护小记者”活动,来到南京市江北新区一条小河边,化身“水生生物调查员”,开启了一场夜探水中秘境之旅。大家在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与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志愿者的指导下,使用专业工具采集河中的小鱼、小虾等水生生物,轻轻放入观察盒中,互相传递观察、拍照记录,并认真写下所发现的物种名称、观察过程与心得体会。
据悉,南京地区分布有近120种原生淡水鱼类、10余种两栖动物以及种类繁多的无脊椎动物。本次调查的河流虽地处闹市,却仍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两岸水草丰茂,河水清澈见底,鱼儿自在游弋。活动中,小记者们认识了常见的麦穗鱼——这种体长可达12厘米的小鱼,体侧常有一条从眼睛延伸至尾部的黑色条纹;也观察到了子陵吻虾虎鱼,其雄鱼在繁殖期背鳍会出现醒目的黄色条纹,体色格外鲜艳。此外,除这些小型鱼类之外,河中还不时可见鲫鱼、乌鳢等体型较大的鱼种。
河流中的生物远不止鱼类。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等多种蛙类和水生昆虫也在此栖息。一种体长约1厘米、形似南瓜子的水面昆虫引起了小记者们的注意。“这是负子蝽,”市水科所的指导老师讲解道,“雌蝽会将卵产在雄蝽背上,雄蝽便常常‘负子’而行。”
在活动中,大家意外发现了一只体长达20cm的中华花龟。市水科所的科研人员介绍说:“历史上,龟类曾是这片水域的常住居民,但由于环境破坏和过度捕猎,野生种群已几乎绝迹。从这只龟的体型和状态判断,它应是人为放生的个体。”科研人员还告诉小记者们,在日常调查中,会时常发现人为放生或养殖逃逸的动物,其中不乏原产国外的外来物种。这些物种在本地缺乏天敌,但适应性强、繁殖迅速,极具竞争力,严重挤压了土著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造成了生态危害。“巴西龟、小龙虾、罗非鱼、牛蛙等都是外来物种,不能放生!”为此,市水科所设计制作了《科学放生手册》,旨在引导公众科学规范放生,避免不科学、不文明的放生行为破坏生态环境。
“原来我们每天经过的小河,竟藏着这么多奥秘!”一位小记者在活动后感慨道。据了解,“南京水野保护小记者”相关活动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指导,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联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单位共同组织。在全国科普月期间,这些8—15岁的“小记者”们将继续考察城市河湖,采访专家与市民,并通过作文、短视频、摄影、绘画等多种方式传播水生生物保护知识。同期开展的还有“渔业科技守护生命长江”系列科普活动,包括“水生生物移动博物馆”微巡展、渔业基地探访和专家讲堂等,旨在提升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动员更多人共同守护长江水生态,让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
通讯员 吴丹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袁永红/文 王玉秋晨/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