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没听说过一种鱼,长着鳄鱼嘴、恐龙牙,一米多长还能活几十年?这不是科幻片里的怪物,这就是鳄雀鳝,原产于北美地区的一种大型肉食性鱼类。最近几年,这玩意儿在国内一些水域频频露脸,甚至有人图新鲜把它放生到江河湖泊里,结果闹得沸沸扬扬。
有人还开玩笑说鳄雀鳝要是进长江,不就横着走?这话听着热闹,其实背后藏着大问题。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如果真有人把鳄雀鳝放生进长江,会不会真像它“度假”一样活得滋润?它真能“打遍长江无敌手”吗?长江里有没有能治它的鱼?它到底有啥危害,为啥不能随便放生?
咱们先从鳄雀鳝的“身份背景”说起,鳄雀鳝原产于北美洲,属于雀鳝科的一种,体型大、寿命长,成年个体可以长到两米以上,体重超过一百公斤。它的嘴像鳄鱼一样长满锋利的牙齿,专门吃鱼、虾、水鸟,甚至连小动物都不放过。
这种鱼适应能力很强,耐低氧、抗低温,能在各种水域里生存。最关键的是,它几乎没有天敌,繁殖力又强,一旦进入新环境,很容易“扎根落户”,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如果有人把鳄雀鳝放生进长江,那情况可就不妙了,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域广阔,水温适宜,鱼类资源丰富,简直就是鳄雀鳝的“理想家园”。
它到那儿以后,首先面对的是一顿顿“自助大餐”,长江里的很多原生鱼类,比如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鲢鱼等等,都可能成为它的盘中餐。
鳄雀鳝在原产地还有天敌,比如大型掠食鱼类和人类捕捞,但在长江,它几乎没有对手,可以说想吃就吃、想活就活,简直是“度假”一样的生活。
不过长江也不是完全没有能治它的鱼。比如中华鲟、胭脂鱼这些大型鱼类,虽然数量稀少,但它们在体型和生态位上有可能与鳄雀鳝形成竞争。
另外长江里还有一些大型肉食性鱼类,比如鳡鱼、翘嘴鲌,虽然个头不如鳄雀鳝,但它们速度快、攻击性强,也有可能对鳄雀鳝的幼鱼构成威胁。
但问题是,这些本土鱼类本身就面临着过度捕捞、水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多重压力,数量已经大幅减少。如果再被鳄雀鳝“添一把火”,情况只会更糟。所以指望它们来制衡鳄雀鳝,几乎等于“做梦”。
鳄雀鳝的危害,远不止是“吃得多”这么简单。它属于外来入侵物种,最大的问题就是破坏生态平衡。一旦它在长江“站稳脚跟”,就会大量捕食本地鱼类,导致原生物种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同时它还会与本地鱼类争夺食物和栖息地,进一步压缩原生物种的生存空间。有些地方已经出现过因为鳄雀鳝入侵而导致整个水域鱼类资源枯竭的情况,比如广东、福建的一些水库,就因鳄雀鳝泛滥而不得不进行清塘处理。
更麻烦的是鳄雀鳝繁殖力强、适应性广,清理起来非常困难。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生物控制手段,只能靠人工捕捞。但人工捕捞成本高、效率低,而且一旦漏掉一条成年鳄雀鳝,过几年就可能又繁殖出成百上千条。
此外它还能通过水系连接扩散到其他河流、湖泊,形成更大范围的入侵。这就好比种下一颗“生态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那为什么还有人会把它带进长江?说白了,还是因为无知加任性,鳄雀鳝在国内作为观赏鱼被引进,很多人觉得它长得酷、体型大,养在鱼缸里特别有面子。但问题来了,它长得太快,普通鱼缸根本养不了多久,于是就有人图省事,直接往水里一扔了事。
这种行为不仅不负责任,而且严重违法。根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私自放生外来物种是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追究法律责任。
鳄雀鳝是不是真能在长江“横着走”?答案是:它确实有这个能力,但代价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它不会像“度假”那样轻松,而是像“入侵”一样带来连锁反应。
它不是来“玩”的,而是来“抢地盘”的。它的到来,意味着本地鱼类的减少、生态链的断裂,甚至可能引发整个水域的生态灾难。
那我们该怎么办?必须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监管,杜绝非法引进和放生行为。其次,要加大对公众的科普宣传,让大家都明白随意放生外来物种的危害。
如果发现鳄雀鳝等外来鱼类出现在自然水域,应第一时间联系渔业管理部门,采取专业手段进行处理,不能等它繁殖扩散后再补救,那就晚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