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地主家族,在灾荒年代用粮食换土地,四年间兼并4.5万亩良田。
灾民称其"活菩萨",史家定性为剥削。
善行与扩张如何并存?
家族起源与早期积累
明洪武三年的春天,牟敬祖走进了栖霞县衙。
这个来自江南的文人,刚刚被朝廷任命为山东栖霞主簿。
三年任期结束后,牟敬祖做了一个改变家族命运的决定——留在栖霞,落户为民。
前六代牟氏族人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直到第七代牟时俊出现。牟时俊的发家之路很朴素——纺线织布。
每天天不亮,牟家的院子里就传出纺车声。织出的布匹质地精良,很快在周围几个县城打开了销路。
有了钱,牟时俊立下了一条家训:"邻家日演一部戏,儿曹每课三篇文"。他专门请了一位秀才在家中教书,每个牟家子弟都必须接受教育。
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为牟氏家族后来的崛起培养了人才基础。
清雍正年间,牟氏家族开始建造庄园。
牟墨林生于乾隆末年,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商业天赋。嘉庆年间,父亲去世,牟墨林继承了家业——60亩土地,一座小庄园,还有一些积蓄。
牟墨林考取太学生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土地经营模式——"土地所有权归牟氏,农民保留耕种权"。
这个模式让双方都能接受,农民不用担心失去生存基础,牟家也能稳定收取地租。
几年时间里,牟墨林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数百亩土地。
道光饥荒中的土地兼并
道光十三年夏天,山东大旱,从济南到烟台,整个胶东半岛几乎滴雨未下。
这场旱灾持续了整整四年,《清史稿》记载了惨状:"易子而食,饿殍满道"。
牟墨林在灾难来临前就察觉到了异常。
道光十二年秋天,他发现雨水比往年少了很多,立即下令停止粮食外售,全部囤积起来。
道光十三年春天,旱情开始显现,周围的农民开始上门求购粮食,牟墨林却拒绝了所有的买卖请求。
他定下了一个规矩:"粮食只换不借"。
交换的比例是一斗高粱换一亩地,农民在交出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可以保留耕种权。
一斗高粱大约十五斤,足够一个成年人吃三天。
第一个来换粮的是牟家的邻居王老汉。
他带着三亩地的地契,跪在牟墨林面前哭诉:"牟老爷,家里断粮三天了,孩子快要饿死了。"
牟墨林看着地契,点点头,让人称了三斗高粱给他。
消息很快传开,越来越多的灾民涌向牟家庄园。
每天都有人排着长队等待换粮,场面既悲惨又壮观。
牟墨林安排专人处理这些事务,确保秩序井然。
三个月后,牟家的存粮全部换完,土地增加了三千多亩。牟墨林没有停止,他派人前往东北采购高粱。
那时候的东北人烟稀少,粮食相对充足,价格也比山东便宜。
从东北运粮食到山东,路程遥远,成本高昂。
道光十四年的山东,一斗高粱的市价已经涨到了平时的十倍以上,这让牟墨林的采购有了利润空间。
牟墨林派出了三支商队,分别前往盛京、吉林、黑龙江采购粮食。
每支商队都配备了武装护卫,因为路上土匪很多。
第一支商队带回了五千斗高粱,第二支商队带回了八千斗,第三支商队在路上遭遇土匪,损失了一半货物。
即使算上路上的损失,这笔生意仍然非常划算。牟墨林用这些高粱继续换取土地,每一斗粮食都能换来一亩良田。
到道光十六年旱灾结束时,牟氏家族的土地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亩。
灾民们对牟墨林的评价出现了分化。
得到粮食救命的人称他为"活菩萨",认为他在关键时刻救了无数条性命,失去土地的人则心情复杂,既感激又无奈。
善行治理与阶级调和
道光十七年春天,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了牟家的佃户,继续在熟悉的土地上耕作。
牟墨林首先解决的是住房问题。牟家在庄园周围建造了大量的茅草房,免费提供给这些佃户居住。
租金的收取也很灵活。
正常年景下,佃户需要上交收成的四成作为地租。遇到天灾人祸,牟墨林会主动减免租金,有时候甚至完全免收。
1847年,栖霞县再次遭遇旱灾。
牟墨林不仅免收当年地租,还开仓放粮救济佃户。
牟墨林还有一个特殊的雇佣政策——雇佣乞丐做庄园警卫。
庄园里总是住着二三十个乞丐,牟墨林给他们提供住所和食物,条件是负责庄园的安全。
这些人平时看起来懒散,一旦有外人闹事,立刻就会聚集起来。
1862年,山东再次大旱。
67岁的牟墨林,仍然决定亲自前往东北采购粮食,理由是"灾民等不得,必须尽快运回救命粮"。
这次东北之行充满了危险,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结束,到处都有散兵游勇和土匪。
往返三个月,牟墨林成功运回了一万斗高粱。
这些粮食按照老规矩分发给灾民,救活了无数条性命。
当地官府为此专门给牟墨林立了一块功德碑,称赞他"急公好义,泽被乡里"。
庄园内设有学堂,牟家子弟可以读书,佃户的孩子也可以免费入学。
学堂的楹联写着:"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体现了牟家的教育理念。
每年大约有二三十个孩子在这里读书,学习识字和算术。牟墨林亲自制定了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还包括一些实用的商业知识。
牟墨林的个人,平时穿着粗布衣服,和普通农民没有区别。
有一次,绑匪闯进庄园准备绑架他,结果把他当成了长工,反而放了他。
八大家训与家族传承
牟墨林晚年重要的工作是制定家训,他深知财富容易散失,家族兴衰有其规律,必须通过制度来保证家族的长久传承。
经过反复思考,他制定了八条家训,涵盖了家族管理的各个方面。
规定每个家族成员的花销都有严格限制,超支必须向家族财政委员会申请。
牟家设立了专门的财政管理组织,每笔超过十两银子的开支,都必须经过审批。
"墨守耕读呈陶富,林立懿德诏封翁",既是对牟墨林的赞颂,也是对后代的期望,牟家鼓励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有了功名,就有了社会地位。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光有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自保的能力,牟家专门请了武师,教授家族成员武艺。
"对待下人要宽厚,不可刻薄寡恩",牟墨林深知,地主与佃户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冲突。宽厚待人,既是道德要求,也是现实需要。
"见到乞丐不能驱赶,要给一口饭吃",这条规定看似慈善,实际上有很强的现实考虑。
乞丐是社会底层,最容易被人利用来闹事。善待他们,就是为自己买平安。
第六条到第八条家训涉及婚姻、教育、祭祀等方面,都体现了牟墨林对家族长远发展的深入思考。
这套家训制定后,严格执行了几代人,成为牟氏家族兴盛的重要保障。
1870年,牟墨林去世,享年75岁。
留下了4.5万亩土地,数不清的房产,还有一套完整的家族管理制度,这份遗产让牟氏家族成为胶东地区最大的地主之一。
牟氏家族的最后一代掌门人是姜振帼,牟墨林的曾孙媳。
这个女人打破了传统习俗,为家族成员举办了联合葬礼,姜振帼管理家族的方式,比前辈们更加开明,她允许家族成员,接受新式教育,支持他们到外地求学经商。
牟氏家族的兴起,既有时代机遇,也有个人努力。
他们在土地兼并中获得了财富,在慈善行为中获得了声望,在制度建设中获得了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