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将“brain rot”(脑腐)评为年度词汇。在信息洪流中,我们的阅读并未减少,但却常常感觉收效甚微,需要表达时更是流于“文字失语”,只能寻求“嘴替”。
“脑腐”,图源: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我们以为自己“读了很多”,其实只是“无效阅读”。阅读不是为了消耗生命,而是为了帮助穿透表象、表达自我。
由此,我们也不得不重新追问:在这样的时代,怎样才能摆脱无效阅读,重新建立起与知识的有效连接?曾七次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曹林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时评中国”精选集》精选曹林近年来关于时评写作的深度评论精华,不仅收录了他对阅读积累的独家思考,更以“时评思维”进行全方位示范。
1
截肢式阅读
只用“看”的浅阅读陷阱
在数字化时代,读书越来越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看”——眼睛随着屏幕快速滑动、一扫而过,各种“干货版”“漫画版”“视频版”“名家导读版”应运而生,阅读仿佛只需视觉参与即可。
殊不知,只用眼睛阅读,其实是一种“截肢式”的浅层体验。读书如果没有了身体的投入、触觉的参与,就如同丢掉了一只手,失去了全身心沉浸的可能。
图源:央视《读书的力量》纪录片
传统的阅读方式,捧书、翻页、圈点、抄写、朗读,都是以触觉为核心的“身体劳动”。哲学家赫尔德曾批评“视觉中心主义”,认为视觉过于迅疾和表面,只有触觉的缓慢、笨拙和沉浸,才能让知识真正进入我们的记忆和思维深处。
曹林提醒我们,真正的深度阅读,需要慢下来,让身体参与进来——捧书、做笔记、朗读、圈点、抄写,乃至于和他人讨论、复述所学。每一项身体的劳动,都是在把知识“啃下来、吃进去”。“截肢式”的阅读,削弱了我们与知识的真实连接,反而让阅读变得肤浅和易忘。
图源:《偷书贼》剧照
只有重新唤醒全身心的感官参与,才能让阅读从“浅尝辄止”的滑屏,变成“厚积薄发”的沉淀,把书读进心里、写进骨头里。阅读的深度,往往取决于你愿意为它投入多少身体力行的劳动。
2
享受式阅读
信息快感下的“深度贫困”
在当下娱乐化、快节奏的信息环境中,许多人越来越缺乏忍受枯燥的能力。智能手机和各种“短平快”的信息流,不断消解着我们与“枯燥”相处的耐心,让人变得习惯于即时满足和“感官爽感”。
但恰恰是对枯燥的忍耐力,构成了卓越与平庸的分野。真正滋养人的知识、技能和思维,几乎无一不需要穿越“无趣”“艰涩”的阶段:深刻的阅读、系统的写作、专业的训练,都是在枯燥中打磨出来的。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灵感时刻、流畅自如的表达,往往源于无数次静默、重复甚至乏味的积累。
读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阅读,图源:视觉中国
娱乐化和“快感式消费”不断鼓励人们回避枯燥,却消解了学习和成长本应拥有的艰辛。学习的本质,是投入,是反复,是自律,是克服“感官舒适区”后,慢慢获得深度的愉悦。那些真正让人成长、让能力升维的品质,几乎都建立在对枯燥的超越之上——延迟满足、专注、自律。
3
清单式阅读
陷入“要点收集”的无效陷阱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读书逐渐演变为一种机械的“要点收集”。功利式读书、书单式读书、碎片化读书、以知识消费、“有用”驱动的阅读,这些由商业思维支配的读书形式,试图走捷径,实际上思维都被毁了,其本质上是用“搜索”替代“思考”,用“结论”覆盖“论证”。
要打破这一陷阱,需主动回归深度阅读,“绕点远路”来读书,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有创造性的解答为结果。绕远路读了很多书,知“其二”“其三”,才有能力举一反三,对“其一”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作出关于“其四”“其五”的创造性判断。
图源:视觉中国
4
健忘式阅读
只有写作才能“锁住”知识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时读书很兴奋,甚至认真做了标记,可没过多久却忘得一干二净,翻开旧书仿佛完全陌生。这并非因为记忆力差,而是因为缺乏让知识“扎根”脑海的方法。
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通过做读书卡片,帮自己的记忆编织出一张牢固的“知识之网”,让大量读过的内容成为讲课、写作时信手拈来的资源。
曹林提醒我们,要真正锁住新知,不能靠零散的“知识点”或单一的线性记忆,而要通过“网状勾连”形成结构,把新获得的信息吸附在自身持续关注的问题意识上,像滚雪球一样聚拢和沉淀。
更关键的是,仅仅“读”和“记”还不够,只有写作,才能让知识从他人的思想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资产。边读边想、边写边用,通过写作把新知与现实、热点和个人问题串联起来,“活化”储存在脑海的素材,知识才不会流失。
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
5
独白式阅读
缺失内在对话的“读死书”困局
在许多人看来,读书似乎只是一种单向的信息输入过程——眼睛扫过文字,大脑接收内容,书一合上,阅读便宣告完成。这种缺乏内在对话的阅读,就像让他人的观点在自己的头脑中肆意驰骋,而自我却从未真正参与思考或回应。
图源:《何时是读书天》剧照
真正的读书,不是对“内容生产”的“消费”,而是在对比、参照、批判、质疑、印证、归类、概括等对话式阅读中进行再生产,是需要充分将内在对话感官调动起来、不断保持对话的碰撞式读书。
读书时保持对话的心智,将书中的内容活化为自己的思想,写作时才能将读过的书信手拈来。所有深沉的阅读,都得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思考做底色,这样才不至于把书读“死”。
所谓“读死书”,就是将书的内容当成“死的教条”去死记硬背,再去生吞活剥。只有经过对话的碰撞,死知识才能变成自由调用的“活思想”。
你是否也有阅读的“脑腐”时刻?
如何走出无效阅读的困境呢?
请评论区留言
-End-
观点资料来源:《“时评中国”精选集:时评与思辨写作》
转载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