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洛阳战役结束后,所有人都以为会是一场士气高涨的庆功会。
可是没想到,场面一度有点尴尬。
那天,指挥员陈士榘站上讲台,话没说几句就把功劳重点放在华东野战军身上。
中原野战军的官兵坐在下面,一个个脸色不太好看。
尤其是中野的几位骨干,彼此看了看,谁都没说话。
整个会场,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微妙。
刘伯承坐在一侧,脸上没什么表情,等陈士榘讲完,才站起来说了几句缓和的话,把火压了下去。
可这事儿并没有就此翻篇。
几天后,消息传到了陈毅那里。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从1948年说起。
那年秋天局势紧张,西北方面战况吃紧。
国民党主将胡宗南企图固守西安,调走了洛阳一带的兵力,导致洛阳成了一个孤点。
这对于解放军来说,是个突破口。
中野和华野几乎同时向中央发电报,请求出兵拿下洛阳。
中央决定两军联合行动,但总指挥权交给了华野的陈士榘。
从指挥结构上看,这个安排没啥问题。
一个主攻一个协同,配合好了能省下不少伤亡。
可问题出在沟通上。
陈赓是中野的主要指挥,黄埔一期出身,干练果断,人也很有分寸。
他接到中央命令后,第一时间表示服从安排,愿意全力配合华野作战。
可陈士榘这边,指挥权一到手,没等中野派人对接,就把作战方案定了。
会议没开,沟通没做,直接下命令。
中野只负责助攻和牵制火力,正面攻坚全由华野来打。
说实话,从战术角度,这种安排并非没有道理。
华野装备确实比中野好,攻坚经验也丰富。
但在协同作战里,这种“一言堂”的做法,很容易引发情绪。
中野那边虽然接受了安排,但心里难免有些别扭。
尤其是打起来之后,中野部队在外围顶着敌人的主力火力,压力非常大。
可他们咬牙撑住了,为华野突破洛阳正门创造了条件。
战斗结束后,华野一举攻入洛阳。
蒋介石反应很快,调来两个兵团增援,准备反扑。
眼看局势有变,两军迅速调整方向,转攻开封,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
结果非常成功,敌军被分割包围,最终洛阳稳稳拿下。
这一仗,打得漂亮,打得干脆,也打得极为关键。
可就在大家以为可以松口气的时候,总结会上那番“只夸一边”的话,让很多人的心凉了半截。
后来陈毅知道了这事儿,火气很大。
陈士榘是他一手提拔的,华野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他不是气陈士榘抢功,而是气他忘了“集体打仗”这一点。
陈毅当时找他谈了一次,语气不重,但字字入骨。
他说:“你以为华野强,是自己强?不是,是中野当年深入敌后,牺牲了许多重火力装备,才让你们能有今天的条件。”
陈士榘没吭声,只是点头听着。
后来他自己也说,那天的谈话他一辈子忘不了。
那之后,他的态度变了。
到了淮海战役,中野和华野再次联手。
陈士榘一改过去那种强势的指挥方式,主动协调、主动让利,把缴获的重装备优先给了中野。
陈赓那边也配合得非常顺畅,双方打得比之前更默契。
战后,陈毅又提起这事儿,说:“知错能改,很有大将风范。”
其实陈士榘本身是个很有本事的人。
红军时期他就在井冈山打过仗,长征路上修过浮桥,抗战时还自己学日语,俘虏过日本兵。
他的军事能力在将领中是数一数二的。
可就是脾气硬,性子拗,一开始不太容易听别人意见。
这事儿之后,不光是他,整个部队的合作意识也更强了。
从那以后,两大野战军之间再没出过类似的摩擦。
中央电视台,《百战经典》20120811期《三野十虎将——工兵之父 陈士榘》,央视网
孙子忆祖父陈士榘,《勤学日语擒日本俘虏》,中新网
陈士榘之子口述,《将军后代谈父辈流血牺牲不为让一小撮人得利》,新京报-新浪新闻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
罗平汉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