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牛教授,致力思政科普的博士,硕导。牛教授吹牛,从来不乱吹,打了草稿吹。
今天讲历史,历史总在回响。
“中国”一词,自古而今,承载着远超一个王朝或单一民族内涵。其延续性并非仅靠血统传承或武力征服,而是建立在一种独特的文明认同与政治智慧之上。这一点,与一些极端想法不同。
从历史脉络看,“中国”概念早在先秦时期便已萌芽。《礼记·王制》有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这里的“中国”已初具文化共同体的意味。秦汉大一统后,虽经无数王朝更迭,但“书同文、车同轨”制度建设与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逐渐深化文化认同基础。
历代统治者不论出身汉族(当然,人口大,贡献的自然体量大)还是少数民族,多数均自觉承接“中国”正统。元朝修《宋史》、清朝纂《明史》,皆自视为中国历史的正统继承者。这种“居中国则中国之”的政治智慧,使“中国”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维护的政治符号和认同。
正如官方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地理空间相对稳定性也为“中国”的延续提供条件。中原腹地与边疆地区的长期互动,形成“大一统”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治理传统。这种包容性极强的天下观,使不同民族都能在“中国”框架内找到自身位置。
尤为重要的是,近代以来,在共同抵抗外侮斗争中,各民族对“中国”认同达到新高度。“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与升华,标志着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汉民族在中华大一统历史中的贡献极其重要,但不能以此否定各民族的作用与意义。今日中国,既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更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国”之所以能超越王朝更替,在于其始终是一个开放、发展的文明体系。她不专属于某一民族,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不固守于某朝代,而是历代人民共同创造的伟大国度。
一些言论可能受“新清史”等不当言论影响,被鼓动追求“纯汉”思想,可能落入“清朝非中国”“汉地十八省”等谬论逻辑陷阱。这些要小心识别。
广而告之:近段,牛教授持续推出“吹破新清”科普系列,吹新清史话,破本来面目,正社会史观。
声明:本文意在“思政科普”,请勿过度解读。评论未回复的,并不代表牛教授认同其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