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张纸,或者手机里一串数字。凭什么美国的“纸”就比别人的金贵,全世界做生意都得用它?这事儿,得从咱们爷爷辈说起了。
二战打完,全世界都打烂了,就美国本土没遭罪,还攒了一大笔黄金。于是,老美振臂一呼,说:“兄弟们,以后大家就用我的美元吧,我保证,你们随时能拿着35美元来我这换一盎司黄金。”大家一听,觉得靠谱,美元就这么当上了世界货币的老大。这就是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可好景不長,美国后来打越南战争,钱花得如流水,黄金也撑不住了。到了1971年,尼克松总统直接耍了个赖,说美元和黄金脱钩了,不陪你们玩了。按理说,这信用就破产了,美元该完蛋了吧?
并没有。美国又拉着中东那帮卖石油的土豪们搞了个约定:以后石油买卖,必须用美元结算。你想想,谁家过日子不需要石油?工业要发展,汽车要跑路,都离不开这“工业的血液”。这么一来,美元又跟石油这个硬通货捆绑在了一起,地位反而更稳了。这就是美元霸权的第二根支柱。
这个体系让美国人过上了啥日子呢?这么说吧,就像你家开了个印刷厂,印出来的纸全世界都认,都能换回实打实的商品。缺钱了怎么办?开动印钞机就行了。
问题就出在这。美国一遇到经济问题,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印钱。印出来的钱多了,美元自然就不值钱了,这叫通货膨胀。可这通胀的后果,不是美国一个国家在承担,而是全世界所有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一起在买单。你辛辛苦苦卖衬衫、卖家电,好不容易赚了点美元外汇,结果美联储一加息、一降息,或者一通“量化宽松”,你手里的钱就毛了。这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种了一年地,快收成了,地主跑来告诉你,今年的租子要多交三成。你说气不气?这就是赤裸裸的“铸币税”,是全球性的财富转移。
咱们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就这么被悄无声息地薅了羊毛。谁也不想当那片被反复收割的韭菜。
所以,最近几年,一个词越来越火——“去美元化”。
你可能觉得这事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它已经悄悄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咱们先看看南美。巴西的老铁们,以前跟咱们做生意,得先把自己的货币雷亚尔换成美元,我们收到美元再换成人民币。这一来一回,不仅有汇率损失,还得给中间商交一笔手续费。更要命的是,所有交易都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万一哪天美国不高兴了,随便找个理由就能制裁你。
从去年开始,中国和巴西就拍板了:咱俩以后直接用人民币和雷亚尔结算!到今年(2025年)第一季度,两国贸易里,有41%都是用人民币清算的,这可是个历史性的数字。巴西卖给我们大豆、铁矿石,收了人民币,回头就能直接从中国买他们需要的工业品,多方便!两国的中央银行还签了1570亿雷亚尔的货币互换协议,给这事上了道“双保险”。
这棋一步走活,旁边的阿根廷等拉美兄弟一看,也纷纷跟进。大家都不傻,谁不想把钱袋子攥在自己手里呢?
再把目光转向欧洲。你可能觉得,法国这样的美国老牌盟友,总该跟美国站在一起吧?生意场上可不完全讲感情。
早在两年前,咱们的中海油就和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完成了第一笔用人民币结算的液化天然气采购。这笔交易虽然金额不大,但意义非凡。它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证明了在能源这个美元的核心地盘,人民币照样能行得通。去年,咱们又跟泰国的PTT、法国的Engie做了类似的交易。
你想想,法国作为欧盟的核心大国之一,做出这个选择,背后是欧洲对美元霸权的深深疑虑。他们也不想自己的能源命脉,完全被美国的金融政策牵着鼻子走。
离咱们更近的东盟,更是动作频频。今年上半年,东盟领导人开会,明确要把“推动本地货币结算”写进未来的经济战略里。咱们和东盟的贸易额去年就超过了1万亿美元,这么大的盘子,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不再绕到美元,节省下来的成本和规避的风险都是巨大的。比如印尼,就跟咱们签了协议,用印尼卢比和人民币直接算账。这对于那些做小生意的中小企业来说,真是天大的好事,再也不用天天盯着美元汇率提心吊胆了。
当然,重头戏还是在中东,那个曾经美元的“后花园”。
以前,沙特那句“石油-美元”的承诺,是美元霸权的基石。可现在,这块基石也开始松动了。中国现在是中东石油最大的买家,我们用真金白银买油,自然有底气说:“老板,能不能用人民币结个账?”去年,咱们就跟阿联酋完成了首笔天然气的人民币交易。
今年五月,中国、东冤和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还发了个联合声明,要一起探索怎么更多地使用本币。海湾国家那些“土豪”们,现在也想明白了。一方面,可以摆脱对美国的单一依赖;另一方面,他们赚了人民币,可以直接投资到中国的项目里,比如“一带一路”,钱能生钱,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这比把钱换成美债,天天担心会不会缩水,要稳妥得多。
而把这一切推向高潮的,是金砖国家。这个组织现在是“去美元化”的绝对主力。今年峰会上,大家讨论的重点就是怎么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国控制的SWIFT系统之外的新支付体系。现在金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超过一半都用本币结算了。随着更多新成员的加入,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这个趋势只会加速。
说了这么多,咱们再回头看看美国。手里的“王炸”——美元,好像没那么香了,家里还欠着一屁股债。
根据最新的数据,到今年八月,美国国债总额已经逼近37万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平均到每个美国人头上,都背着超过10万美元的债。光是每年要还的利息,就超过了1万亿美元。这笔钱,比很多国家的年度GDP都高。这上万亿美元,本来可以用来修缮他们老旧的公路桥梁,可以改善医疗教育,结果呢?全都用来支付债务利息了。
这是一个危险的循环:为了还旧债的利息,只能发更多的新债。可问题是,现在愿意接盘的人,越来越少了。各国央行都在悄悄减持美债,转而去增持黄金或者其他货币资产。
咱们中国,作为曾经的美债大户,也在持续减持。这不是意气用事,而是理性的风险管理。谁也不想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当这个篮子看起来越来越不结实的时候。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还很长。目前,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刚刚达到4.5%左右,在全球央行的外汇储备中占比也只有3%左右。跟美元超过50%的占比相比,差距还很大。美元的霸权地位,是几十年历史形成的,它的根基,除了石油,还有美国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和成熟的金融市场。想在短期内完全取代它,是不现实的。
但是,趋势已经形成。去美元化,不是要打倒美元,而是建立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公平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大家做生意有更多的选择,不用再被单一货币绑架。
就像一条大河,美元曾经是唯一的航道,所有的船都得从这里走。现在,旁边出现了一条条新的支流,虽然没有主航道那么宽阔,但它们同样可以通向大海。走的人多了,支流也会慢慢变成新的主航道。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往小了说,以后我们出国旅游、海淘购物,可能不用再换那么多美元了,直接用人民币支付会越来越方便。往大了说,国家的经济会更安全,我们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不会再那么容易被别人“收割”。我们的企业在国际上做生意,腰杆会更硬,风险会更小。
这场围绕货币的博弈,悄无声息,却比任何战场都更加激烈。它关乎每个国家的未来,也关乎我们每个人的饭碗。
美国那37万亿美元的债务,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还能撑多久?没人能给出准确的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全世界都开始寻找“备胎”的时候,那个靠印钞就能躺着赚钱的好日子,离结束也就不远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