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迁徙路 一漆传匠心
成都市成华区的龙潭街道,一门跨越三百六十余年的古老技艺正焕发新生——客家漆器传统制作技艺。
自明末清初客家人自广东迁徙至成都,这项以木为骨、以漆为魂的手艺便扎根巴蜀,历经五代家族传承,凝练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2023年,“客家漆器传统制作技艺”入选成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袁德龙与其创立的四川缘德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将漆器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现代生活的艺术载体,成为天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期“成华绝技”专栏,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客家漆器传统制作技艺,解码客家文化在蜀地生根的独特密码!
溯源
迁徙与融合孕育的技艺瑰宝
客家人在明末清初经历了一段意义非凡的迁徙历程。
彼时,四川地区因长年战乱人口锐减,为恢复经济,朝廷推行移民政策。客家人从广东等地出发,跨越山川险阻,怀揣着对未来的期许迁往成都。
这场迁徙不仅是人口的流动,更是文化的远播。它为巴蜀大地注入新的活力,也成为客家文化在异地生根发展的重要时光坐标。
客家人钟数湘拿着族谱分享上川始祖的迁徙故事 图源:《成华客家》
客家漆器传统制作技艺便在这样的历史脉络中萌芽生长,成为客家人迁徙史与地域文明交融的见证。这项技艺自1897年起源至今,历经一百二十余年家族传承,至今仍在时光中熠熠生辉。
第一代传承人袁定盛的祖父辈本以木匠为业,后又习得漆器制作之法。他们将广州漆器“典雅务实、技艺奇巧”的风格与成都漆器“精美华丽、光泽细润、色彩绚丽”的特质精妙融合,经反复实践与打磨,开创出独树一帜的客家漆器技艺。
此后,这门技艺如同家族血脉般代代传习,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先辈的智慧,饱含着对文化的坚守。
客家漆器 图源:成华区文化馆
客家漆器的制作以木、竹篾、麻布为胎骨,选用天然生漆为原料,历经选材、制胎、吃漆、打磨、批灰、上漆、打磨、装饰、揩青、抛光等数道繁复工序,最终形成胎体轻巧、防腐耐用的实用器物与色彩绚丽、纹饰古朴的艺术珍品。
如今,客家漆器传统制作技艺在成都市成华区落地生根,逐渐开枝散叶,不仅成为客家人迁徙历史的实物见证,更化作地域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成为成都文化版图上一抹绚烂而深沉的色彩。
传承
五代坚守,以匠心续文脉
在成都市成华区龙潭街道的“缘德隆”客家漆器工坊内,第四代传承人袁德龙常常沉浸于漆器制作——不外出修复古建筑的日子里,他总在工坊里研究漆料配比、试验传统技法。
受家族长辈影响,袁德龙的妹妹袁德珍、女儿袁阳静也早已深耕于此,这座工坊逐渐成为技艺传承的精神坐标。
客家漆器明代古董柜修复 图源:袁阳静提供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袁德龙自幼跟随祖父、父亲学习制作家具,在敲敲打打与漆香浸润中,自然而然地接过了家族技艺的接力棒。
而在第五代传承人袁阳静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忙于古建筑修复或工作室的漆器创作,直到她第一次走进父亲的工作室,才真正被眼前摆满的各式漆器半成品、整齐排列的漆刷工具以及浸透岁月痕迹的木胎所震撼,也由此理解了父亲对这份手艺的执着。
袁德龙的工作室(图源:袁阳静提供)
为了更好地传承,袁阳静大学选择了与漆艺相关的雕塑专业,课余时间常到工作室学习。她从基础工序学起,在反复打磨木胎、调配漆色中磨炼心性。
毕业后,面对漆器制作工序繁琐、年轻人难以坚持的现状,袁阳静看出父亲对技艺传承的担忧,毅然放弃了外出闯荡的想法,与对时尚色彩敏锐的姑姑袁德珍一同加入工坊,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
袁德龙制作客家漆器 图源:袁德龙本人提供
尽管接触生漆常让袁阳静满手红肿起疹,但她始终未曾退缩,与家人一道在传统中探索创新:
姑姑袁德珍凭借对色彩的敏锐直觉,袁阳静结合对年轻人审美的深入理解,一家人历经无数次调色试验,终于让客家漆器跳脱出传统漆器的单一暗黑系——套杯以渐变色彩勾勒意象,花瓶用白色蛋壳镶嵌拼贴出灵动纹路,这些兼具古拙纹饰与现代审美的作品,让漆器从陈列品变为走进日常生活的实用美学。
客家漆器渐变套杯和客家漆器蛋壳花瓶 图源:袁阳静本人提供
如今,袁德龙在数十年实践中发现不少漆器工艺书籍存在谬误,便立志将自己的实操经验整理成完整体系的著作,为行业留存准确的技艺密码。
尽管漆器制作周期漫长、工序复杂,且面临传承人稀缺的困境,但他始终相信,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与支持,加上家族在创新中赋予漆器的时代魅力,这门承载着迁徙记忆与家族心血的手艺,定能在时光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新生
保护与创新,焕发时代生机
近年来,成华区对客家漆器传统制作技艺给予了大力保护与支持。
2023 年,该技艺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袁德龙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入选成华区第一批区级非遗工坊名单。
2024 年,又入选成都市天府非遗 “八个一” 项目,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成华区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与努力。
袁德龙作品《大漆犀皮工艺》 图源:袁阳静提供
在保护的基础上,客家漆器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展现独特魅力。2023年3月,《大漆犀皮工艺》在“成都市文化四季风・民俗闹春”活动中荣获“十佳文创奖”。
袁德龙作品《三星堆青铜面具漆画板》(图源:袁阳静提供)
2023年9月,客家漆器走进成都东郊记忆,亮相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同期,袁德龙创作的《三星堆青铜面具漆画板》在“公共文化创意设计产品交流展示活动”中,一举摘得“十佳 IP 打造奖”与“网络人气奖”。
同年10 月,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客家漆器在“熊猫太极 +”非遗活动周设展,向更多访客展示各类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内涵的精美作品。
袁德龙大漆漆画板《山间》( 图源:袁阳静提供)
2024年,袁德龙的大漆漆画板《山间》入选“大河九曲——沿黄九省区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与黄河流域 200 余件(组)工艺美术作品同台,实现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互鉴。
2025年新春,客家漆器亮相“活力成都年・万千气象新”成华区新春嘉年华,以独特魅力为庆新春活动增添文化底蕴。
此外,客家漆器还积极与现代设计融合,推出一系列兼具实用与美观的产品,其中以生活类用具为主的漆器广受欢迎,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从历史深处走来,历经五代传承,在成华区的精心保护与自身创新推动下,客家漆器正以全新的姿态绽放生机。它不仅是一件器物,更是客家人迁徙历史与成都文化交融的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相信在未来,这门古老的技艺将继续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更多人领略到客家漆器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资料来源: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与客家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新成华》、《读者报》等)
来源:方志成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