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历史悠久,是全球持续最久的国家间冲突,已超75年。俄新社一篇文章探讨了两国对抗的起始缘由、发展过程,哈马斯某一年升级冲突的原因,以及战争可能引发的后果。
20世纪初,以色列尚未出现在地图上,犹太人散居多国,巴勒斯坦当时由土耳其统治。国立管理大学专家建议回溯到百年前理解冲突根源。一战后,土耳其战败,奥斯曼帝国瓦解,战胜国划分势力范围。早年间,英、法、俄签署赛克斯-皮科协定(后意大利加入),最初规定巴勒斯坦由国际控制,后归英国。
之后的巴黎和会上,托管制度扩展到这些领土,相关盟约签署后成为《凡尔赛条约》一部分,巴勒斯坦最终由英国托管。但此前英国有两项相反举措:一是承诺一战后让巴勒斯坦独立,二是通过《贝尔福宣言》,批准在巴建立“犹太民族家园”。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当时巴勒斯坦约50万人口中,仅约5万是犹太人。后来生效的托管文本包含这两个矛盾论点,专家称“地雷已埋下”。一战后不久,大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据联合国数据,十年间约10万犹太人抵达。
20世纪20年代初起,这引发巴勒斯坦人激烈抵抗,20世纪20年代发生三次严重冲突,某时期爆发起义,造成220人死亡、530人受伤。20世纪30年代,超23万合法移民抵达,到30年代末,巴勒斯坦约150万人口中犹太人占约44万。
1933年纳粹掌权后,犹太移民进一步增加,30年代中期冲突升级为大规模起义,约千人死亡,成为十五年抵抗运动的顶峰。二战爆发后,移民涌入加剧,动乱持续。历史学家阿纳托利・西沃夫称,德国曾利用阿犹矛盾破坏地区稳定。
战后巴勒斯坦问题成为大国利益交织的焦点,早年间英国将问题提交联合国。最终巴勒斯坦领土被分成八部分:三部分归犹太国家,三部分归阿拉伯国家,雅法为阿拉伯飞地,耶路撒冷实行特殊国际制度。
计划有过渡期,英国需在规定期限内撤军。巴勒斯坦未接受决议,阿犹武装冲突再次爆发,巴勒斯坦问题至今未解决,冲突周期性升级。巴勒斯坦分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早年间两地各有政府:西岸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加沙是哈马斯。
俄罗斯政府财政大学专家指出,两者曾结盟,后因分歧分裂。哈马斯源于80年代中期,由巴勒斯坦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创建,最初属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俄罗斯认定为恐怖组织)。
历史学博士维塔利・特皮金称,哈马斯独立后仍有联系,亚辛曾为社会基建筹钱,以色列曾视其为巴解组织的竞争对手并提供帮助。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巴民族权力机构放弃恐怖主义并签协议,哈马斯却拒绝并采取恐怖手段。
如今,欧盟、以色列、美、加、英、日将哈马斯列为恐怖组织,俄、土、挪威、卡塔尔及阿拉伯国家则不认定。据哈马斯一位领导人声明,某时袭击以色列的决定由少数指挥官做出,目的是劫持人质换巴勒斯坦囚犯。
动机包括以色列政府过去一年的相关行动。伊戈尔・谢苗诺夫斯基认为,哈马斯袭击有多重原因,既包括官方宣布的,也有地缘政治层面的,如让国际关注加沙民生、推动巴勒斯坦国建立。
此前,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访问莫斯科并会见俄外长拉夫罗夫。某一年,普京声明强调需执行早年联合国决议,同时认为恐怖主义抵抗手段不可接受;同年某时,普京在独联体会议上阐明立场,主张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巴勒斯坦国。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列昂尼德・楚卡诺夫认为,以色列对哈马斯袭击采取强硬回应,对其地区地位有负面影响,巴勒斯坦平民伤亡惨重,几乎所有穆斯林领导人都批评以军行动。
此前签署的《亚伯拉罕协议》如今受质疑,某时期巴林等新盟友倾向暂停合作,与沙特的谈判陷入僵局,内塔尼亚胡内阁面临与阿拉伯世界对话停滞的问题,短期内和解难实现。
同时,卡塔尔的调解地位提升,实现了加沙人道主义停火和多轮人质交换。以色列虽认为卡塔尔影响力有风险,但更倾向其介入而非伊朗,或不反对卡塔尔与巴方加强接触。
专家还认为,加沙冲突对地区有长期负面影响,加剧了以巴民族间的不信任,为新冲突埋下伏笔。以色列加强西岸存在、增加袭击频率,引发巴民族权力机构居民担忧,形成新潜在热点。
以阿对话破裂,破坏了美国建立中东北约的努力,还增加了地区紧张风险,尤其是伊朗和以色列的对抗日益加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