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桐城六尺巷,旁边一座保留着清代建筑风格的院落映入眼帘。青砖黛瓦,曲径通幽,清风拂过,竹影摇曳,院门上方题写“勺园”二字,斑驳的字体透着历史的沧桑。此处又称“方氏九间楼”,是桐城市文保单位。八十多年前,一群年轻的革命者在这里传播革命的种子,宣传抗日思想,二十余名方氏子孙投身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这座宅院为桐城六尺巷历史文化景区增添了一抹“红色元素”。
![]()
文派望族的兴起
桐城鲁谼方氏,明洪武年间自婺源迁居桐城鲁谼山,到清代文人辈出,其中清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方东树被梁启超称之为“嘉庆末年出现的伟大人物”。方东树的族弟方宗诚为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著述等身,其四部手稿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一百多年前,方氏家族已是极具盛名的文派望族,除了桐城“勺园”外,在安庆小南门还有一座颇具规模,气派恢宏的方公馆,俗称方家大院,又名“贲巢”,家族兴盛,年轻一代的方家子弟众多,在安庆与桐城两地繁衍生息。1938年6月,日军侵犯,安庆沦陷之日,在日本侵略者炮火下,方公馆连同无数珍贵典籍藏书一起被毁成为废墟。此时,以方琦德、方珂德兄弟为代表的方家五兄弟,已在抗战烽火里,冲破封建世家束缚,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共同书写了从昔日文派望族到今日革命家族,走向历史新生的红色传奇。
![]()
革命火种的燃烧
2024年国庆节前的一天,来自上海的杨沪生先生,在安庆市区小二郎巷寻访着父辈曾经的足迹,缅怀他们的革命人生。杨沪生先生是方氏五兄弟中的方璞德的儿子。
![]()
图为杨沪生接受采访
“我的父亲和几位伯伯暨叔叔都出生在方家大院。在三伯父方琦德和四伯父方珂德引领下,他们都参加了革命。参加革命以后,我的父亲方璞德将名字改为杨永直。”杨沪生介绍,1932年,奶奶杨琴芬带着方琦德、方珂德、方璞德(杨永直)、方琼德、方琯德等五兄弟,从安庆小南门迁到了南京文德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加速了侵华步伐,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此时正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孪生兄弟方琦德、方珂德,已是清华大学地下党成员,方琦德是清华地下党支部委员,参加组织并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初方琦德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他们从清华大学把革命的火种带到了南京的文德里,带到了安庆的小南门。”中共安庆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三级调研员方庆寨说。
![]()
当时,除了方琦德、方珂德是清华大学学生外,方璞德(杨永直)是复旦大学学生,方琼德是重庆大学学生,方琯德是国立戏剧专科学生。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方氏五兄弟相继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辗转各地,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拳拳救国心的激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抗战爆发,1937年9月,方琦德任南京平津同学会执委会党支部书记,方珂德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员,同年11月,受八路军办事处和中共南京市委的派遣,方琦德、方珂德回安庆开展工作。方琦德组织成立中共安庆临时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在方琦德的领导下,临时支部把安庆的爱国青年组织起来,广泛运用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演街头剧、开座谈会、书写大幅抗日救亡标语、出墙报等方式,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内容和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从而唤起民众,点燃安庆抗日救亡的火种。成立安徽省抗敌后援会各县流动工作队,深入安庆周边各县开展抗日宣传,唤起民众坚决抗战。1938年4月,方珂德在桐城建立中共桐城特支并任书记。
![]()
在一本名为《拳拳救国心》的回忆录中,当时安徽大学的一名化学助教刘芳在文中回忆起方琦德演讲的场景,“那次读书会是在小南门方家一间较大的楼房中举行的,讨论的题目是青年人应有的责任。方琦德是一位身材矮小、眉清目秀的青年,但他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立论精辟、逻辑性强、令人钦佩。”
![]()
杨沪生告诉记者,正是在方琦德和方珂德的引领下,几兄弟先后投身革命,抗日救亡。当时正在复旦大学就读的父亲方璞德,于1936年8月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革命工作,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四川江津从事地下党工作,任地下党复旦大学支部书记时身份暴露,为了掩护,父亲的九姑,著名新月派诗人,进步教授方令孺建议父亲随母亲姓,由此父亲方璞德改名为杨永直。1939年经地下党重庆庆市委暨川东特委安排撤至延安后,参加了1941年5 月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创刊工作。历任报社的采访通讯部主任、国际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日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编辑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新华日报》总编辑、上海《解放日报》总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和方琦德同时受委派,1937年11月,四伯父方珂德回到故乡安庆在桐城开展工作,他秘密发展党员,恢复建立被破坏了的地下党组织,组建成立中共桐城特支并任书记,后改建为中共桐城工委,开展抗日宣传,支援新四军抗击日军等一系列救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方琦德任浙江省人委秘书长,方珂德任昆明师范学院党组书记;六叔方琼德(后改名何均)1937年9月投身革命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重庆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1939 年到延安后在中央财政经济部和中宣部工作,曾任朱德的政治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书记处秘书组组长、综合组组长等职;七叔方琯德参加革命团体,演出进步剧目,担任党领导下的安徽省流动宣传队戏剧股股长宣传抗日,开展对敌斗争,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北京人艺工作,他先后塑造了几十个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成为著名的导演。除了五兄弟外,方琦德、方珂德又先后发展方祚德、方铁生、方祁德等20余名方氏子孙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清一色的大学生从传统世家破茧而出投身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抗日的中坚力量。这是中国近百年历史巨变中一个家族血脉传承的生动体现。”杨沪生说。
![]()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桐城方家从昔日文派望族到革命家族,在激荡的风云岁月里完成了蜕变与涅槃——方家一代革命志士抗日先锋的故事融入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历史,他们用信念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的人生,和无数仁人志士共同铸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来源:掌上安庆
▌责编:木子 小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