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是静待花开的耕耘,既依靠科学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创新的实践行动。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于2022年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提升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
政策指引下,艺术机构、公益组织、文化志愿者等多元力量深入乡村,直面挑战:如何精准匹配乡村儿童需求,突破城乡教育壁垒,使美育为乡野振兴提供更丰厚的内生动力。为了寻求发展路径,一批批教育者与志愿者陆续奔赴探索之途。在日前举办的“沃土·生长全国儿童美育创新论坛”上,来自多地的专家、志愿者分享了美育观点及实践案例。
乡土:乡村美育的沃土
乡村的孩子们正在从接受“被动教育”走向“主动创作”。过去,乡村美育多照搬城市模式,采用统一教材、固定技法教学,导致孩子们的创作缺乏真情实感。现在,以“在地素材”为核心的实践带来了改变。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谢丽芳是这一转变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她说:“孩子本身就有自然的成长力量,但需要沃土、阳光和关爱。一颗种子藏着所有可能,合力之下,种子破土而出的瞬间,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迸发。”
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支持的儿童美术教育专项课题“蒲公英行动”今年迎来第23年。暑期,各地“蒲公英行动”美育夏令营陆续开启。作为“蒲公英行动”项目创始人,谢丽芳、吴尚学奔赴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族乡民族小学,推进该校一幅长34米、高3.1米的彩色马赛克巨型壁画落成。壁画反映了基诺少年的精神面貌。
“蒲公英行动”项目学校的墙绘壁画,起始于2016年暑假的西双版纳勐龙镇曼宛洼村小——这所仅有几十个学生的山村小学。当时志愿者开展美育夏令营,谢丽芳带领14名学生完成校园墙绘《拉祜族创世神话》,在孩子心中播下艺术种子,还推动了勐龙镇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首都师范大学“蒲公英行动”公益支教团队的一员,该校美术教育学硕士张舒表示,创作中,孩子们对家乡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的美术表达不再是简单描摹事物,而是融入自我情感与思考,这场美育行动在乡村的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发现家乡之美、用美术表达家乡之美的种子。
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山林田野就是孩子们的美育课堂。光明小学美术老师杨伊带着孩子们走进家乡的稻田里、茶园中、瓜藤下,引导他们在自然与生活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在“虫洞、泥土与云端”美育项目实践中,36名乡村孩子以采集的家乡泥土为颜料,每人先完成一幅山水小品,这些作品最终拼成了一幅3.6米的巨型画作《春泥绘春山》。杨伊秉持以“天人合一”的东方哲思为核心的美育理念,将美育实践融入当地。
“农村的孩子生活在山水天地间,能看到晚霞染红层林,能听到雨滴落瓦,闻到春天花香。我想延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美学脉络,希望细化他们的感知力,让他们在熟悉的乡村生活中,具备发现美的眼睛与表达美的勇气。”杨伊说。
湖南美术馆作为美育传播的重要平台,积极探索乡村儿童美育的发展路径,不断拓展美育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该馆青年策展人刘梦介绍,近年来,美术馆不断深入乡村,先后赴浏阳桃源村、湘西夯沙村等地开展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大力推动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美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构建起了“微展览+微公教+微讲座+微创作”模式的乡村美育品牌项目。
关爱:乡村美育的阳光
美育教学首先要润心。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委员陈卫和认为,美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技能传授,更在于心灵的唤醒与成长的陪伴。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璇结合在美术馆场景中少儿美育和艺术疗愈融合的创新实践案例指出:“艺术疗愈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通过非评判性、过程性的艺术创作,孩子们得以自由表达情感,有效缓解压力,并显著提升自我认同感。”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在美术馆场景下开展的艺术疗愈实践案例,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表达内心世界的平台,更在促进儿童幸福感和整体健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熊孩子VS伢老子”美育项目案例再现了10位艺术家爸爸与孩子们的成长对话。父亲在家庭美术教育中尊重儿童“天真”的重要价值,因而得以还原孩子们思想里的强劲力量,天真烂漫中蕴含着对真善美的探究、追问、思辨。教育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专家肖弋表示,这正是美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项目面向广阔的少儿生活世界,以艺术关怀孩子,使他们嗅到泥土的芬芳,亦能观赏窗外的风景,看见儿童的“天真”,也看见少儿美育实践研究群体一代代接力的珍贵初心。
教师:乡村美育的根系
无论美术创作还是艺术疗愈,都需要专业的人来做。而专业师资匮乏一直是制约乡村美育发展的瓶颈。多年送教下乡的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美术专业负责人彭云深有体会:“城乡美育资源的根本差距,在于人。”
如何突破“人”的短板,实现美育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为系统化解决这一问题,“种子乡村绘本美育计划”应运而生。作为专业的公益项目,其基础来自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从2015年开始研发的儿童绘本美育课程体系,跳出短期送教的传统模式,转向聚焦本土师资的培养。
“只有真正培养起一批扎根乡村本土的老师,乡村美育生态才能真正改善。”彭云说。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在乡村建设了11个驻点和微阵地,215名志愿者开展了上百场培训指导和绘本美育活动,培育了116名乡村绘本美育师资,服务了6000余名乡村儿童及其家庭。
太阳慈善助学基金会则在12年的实践中,以“山里娃的时间叙事”项目为线,构建起“志愿者跟队—童行教师在队—春灯教师领队”的培育体系。青年作家、乡村美育志愿者李婷婷介绍,该项目向乡村教师传递“尊重儿童主体性”“善用本土资源”等理念,让教师从“被动执行教案”转变为“自主设计美育活动”,成为乡村美育的“根”。一年年坚持下来,曾经不自信的孩子学会了打包作品参展、主动整理教室,将美术课上学到的动手、思考能力融入生活。李婷婷说:“儿童美育的未来不在标准化课程包里,而在乡村本身的生命力里,在老师和孩子的‘共生’里。”
从教育者带画笔走入田间,到团队深耕公教活动;从乡土课堂里诞生的泥土画作,到乡村校园中生长的“时间叙事”……乡村美育正多元鲜活地扎根于田野山林。这些深耕乡土的实践者坚信,乡村美育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而是一场久久为功的耕耘——播下一颗艺术的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开花结果,但终有一天,它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当孩子们带着从乡土中习得的审美感知、对家乡的深厚热爱走向远方时,这份由美育滋养的力量将成为他们面对未来的底气。这既是乡村美育的珍贵意义,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柔软而坚韧的精神力量。
2025年9月14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乡村美育:让孩子发现美、表达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