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坐进双一流高校校长办公室,这句话放在几年前,多少有点“天方夜谭”。这两天变成现实。工信部直属的哈尔滨工程大学,迎来了一位80后校长——殷敬伟。黑龙江高校里第一位80后校长,工信部直属高校里第一位80后校长,这两个“第一”,把一股新风吹进了大学治理层。
很多人关心,他是谁,靠什么上来的,会带来什么变化。把时间线拉开看,这不是突兀的任命,而是清晰的成长轨迹。
他是黑龙江尚志人,1980年生。求学、科研、任教都扎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这片土地上,本科、研究生都在水声工程学院,主攻水声通信与探测、极地声学技术。读博那会儿,就露了锋芒,博士论文拿到过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从实验室走出来,他没有转道外校,200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头扎进教书和科研,带项目、出成果、带学生,一条线拉到底。
简历里有很多“硬骨头”。以第一完成人拿到过工信部技术发明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教学上也有牌面,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这种科研与教学“两条腿”,在高校圈不算多见。学术影响力也在往上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4年12月当选中国通信学会会士。
走到管理岗位,也不是一步登天。他当过团委书记,管过“211办公室”,在水声工程学院从常务副院长到院长,又去抓学校的科学技术研究院。2021年5月,41岁的他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成了校领导班子里最年轻的那位。学术性职位也很“硬核”,智水国家级实验室主任、极地海洋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还担任过科技部海洋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看着像是把“科研—教学—管理—平台建设”这四条线同时向前推,彼此咬合,不是空中转体的“简历体操”。
这次履新,把“年轻化”推到台前。更有意思的是,这不是孤例。9月份开始,80后校长出现了“小爆发”。全国又有三所高校迎来80后新校长:合肥工业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兰州文理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的新校长汪萌,1984年12月出生,中科大博士,长期在合工大任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校长王洪福,1981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长期在延边大学任职;兰州文理学院新校长王顶明,1980年11月生,清华大学博士,曾在北京理工大学任教。再把视线放到双一流阵营,今年已经出现了三位80后校长:苏州大学张桥、合肥工业大学汪萌,再加上刚上任的殷敬伟。节奏已经很清楚了。
有人会问,年轻是不是意味着冒险。换个角度看,年轻也可能意味着学习能力强、跨界速度快、思维不被陈规框住。大学治理不是跑百米,是长跑。年龄不是万能,履历才是底气。把殷敬伟的路径摆在桌面上,你会发现几个关键词:长期深耕、成果成色、团队领航、平台搭建。这些东西叠加在一起,解释了“为何是他”。
再看黑龙江。这是省内第一位80后校长,象征意义不小。对地方高校来说,人才结构、治理方式、科研生态,都在换挡提速。一个“从本校走出的本校校长”,对老师和学生的激励,是看得见的。他是从教室、实验室一路走到校长室的,路径清晰、可复刻。对年轻老师,是一种明确的信号:专注学术、做出真成果、带出好团队,通往学校治理层的通道是敞开的。对学生,也是一种榜样:家门口的高校,照样能培养出顶尖学者、拔尖管理者。
还有一个点不能忽略。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工信部直属高校里的“头部玩家”,这次任命,也是这条系统里第一位80后校长。这里面读得出节奏变化。工信系统与产业结合紧、重大工程多,治理端更需要懂科研、懂组织、懂协同的人。年轻,不代表经验浅。关键看有没有把复杂系统玩明白的能力。项目怎么切分、团队怎么搭、考核怎么做、学生怎么带,这些是“硬活”。从他过去搭实验室、管研究院的经历看,至少具备把一盘棋拢起来的能力。
当然,大学不是公司,校长不是CEO。大学有它的慢,有它的价值底线。年轻校长要做的,未必是“天天加速”,而是把该快的快起来,把该慢的慢下来。人才引进要快,破障碍要快;学术评价要慢,别被短期论文数牵着走;本科教学要稳,把课堂质量顶上去。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可以更精准一点,课题孵化、交叉平台、科研助理配比、研究生培养质量,都有空间。对学生的成长路径,也能再细化一些,课程—科研—产业的闭环,搭出更顺畅的通道。
再说到“选人用人”。这波年轻化,不该被理解成“唯年龄论”。大家看重的,还是实打实的履历。殷敬伟的案例,至少说明三点:从本土培养到本土使用,不是没可能;教学和科研的双轮驱动,还是最硬的通行证;平台建设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管理者的重要维度。说白了,谁能把团队带起来、把平台建起来、把成果转起来,谁就更有机会走到前台。
对哈尔滨工程大学来说,新校长意味着新期待。学科优势怎么巩固,交叉方向怎么发力,本科教育怎么提质,国际合作怎么做出新意,校友资源怎么盘活,这些都摆在桌面上。很多答案没法一夜之间给出。大家更看重的是行动的方向感,哪怕是一年之内几件实事:比如一两个关键平台的落地,一两条评价机制的小步改革,一两项对青年教师的直达政策。把风向定住,团队自然跟上。
9月以来,80后校长“连发”,背后是一个更大的社会图景:一代人的到龄与一套制度的迭代,恰好叠在一起。当年在互联网泡沫、科研体制调整中成长起来的80后,如今开始进入管理层。他们既见过传统学术的扎实,也理解产业协同的必要,这种混合型气质,恰恰是当下高校治理需要的。
45岁担起双一流校长,够不够稳。答案可能没那么非黑即白。看路径、看团队、看机制、看耐心。一位从本校一路成长起来的学者型校长,如果能把“学术尊严”和“治理效率”两件事同时抓住,不需要多么喧哗的口号,学校自然会给出反馈。时间会告诉我们,今天的选择,值不值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