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个家要不是爹和小叔,早在1976年那个饥荒里就散了。那年,我刚记事,家里折腾的事后来听大人们唠了好多回,到现在,每回想起都觉得像一部电视剧,却真真实实落在了我们家头上。
那时候农村苦,家里人多地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娘,把娘家的陪嫁银镯子、花布被、绣花鞋这些宝贝看得比命还重。爹也是实诚人,靠着这口“结婚的本钱”和娘过了几年太平日子。可谁能想到,小叔高中毕业正遇上招工的机会县机械厂来公社选学徒,这可是八辈子盼来的铁饭碗!可报名需要交50块钱押金,还要买身像样的衣服。
50块钱,那时候啥概念?我家一年吃喝也剩不下十块。娘坚决不同意,说“咱过日子的根儿都没啦!”爹一晚上没睡,第二天一早趁娘上地干活,就把她嫁妆全抱到供销社换成了钱。
晚上娘哭得死去活来,气得说要回娘家。邻里都说我爹糊涂:“自己的老婆不疼,搭给弟弟!”可爹只说了一句:“一家人有出息,将来都能好,不帮小弟一把,这辈子他就废了。”
小叔带着家里省吃俭用的五十块钱去了县里。他没有让爹和娘失望,两年后成了厂里的正式工,是村里第一个吃公家饭的人。那年,连三姨家都羡慕,说“李家祖坟冒烟啦”。
但村里人哪里想到,生活才不会一帆风顺。78年家里闹了场灾:老爹拉板车翻沟摔断了腿,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没钱看病,眼瞅着地都种不上。危急时刻,小叔咬着牙扛着一大包粮油从城里回来了,揣手里两百块救命钱,说:“哥,你照顾我那么多年,
该轮到我照你们了!”打那以后,每逢年关、收麦、娃娃读书、添置家什,小叔总是头一个过来帮衬。哥哥家的大侄上学交不起学费,小叔偷偷塞在我书包里;我考上了师范,行李箱、学费全是他给买的。他媳妇刚进门,就跟着一起照顾我们家亲戚,连着十几年,全家生病住院、红白喜事,样样有小叔一份。
时间往前转,1990年代,家乡开始办厂,有点能耐的都往外跑。我家没关系,可因为小叔在城里有口碑,帮着介绍,我们兄妹几个全进了工厂,少走了很多弯路。
有人背后说爹当年傻,用婆娘的钱帮弟弟,有没有后悔?可这些年,爹老乐呵,说:“家里亲情不是账本,啥时候算计,都凉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2010年,城市拆迁分房,我们家正愁没钱装修。小叔一句话:“一家人,你们能住上新房,我心里更痛快。”他一把年纪还上夜班挣钱,给我们补贴,又不让我们多说谢。
娘晚年常抚摸着当年剩下的唯一绣花枕套,唏嘘:“幸亏你爹当年舍得,也是咱命好,换回了两个家、两代人的命。”
现在过年,两家人聚一桌,爹和小叔一桌喝酒笑着说当年的糗事,我们都在旁边听。那些年家长里短,是困窘、是矛盾,也是托举,更是这个家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根和情。
有些事情,看着亏,其实是种下了善果。爹用娘的嫁妆换了小叔的前程,小叔又在几十年里把恩情翻了好几倍还了回来。血缘里有裂痕,情分却能补牢,这才是真正能细水长流的日子。
所以说,亲情不图回报,但别怕付出。有时候,一个“傻”点的决定,却能护着这个家走得更远,温暖下去两代人,甚至更多。
说完这些家里的故事,只想说一句:日子虽苦,有个托举彼此的亲人,再难都熬得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