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不仅因为它的致死率高,更因为它往往发现得晚、进展得快、治疗手段有限。过去十年间,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
在门诊中,不少患者家属都会问:“是不是因为他脾气不好、老生气才得的癌?”从临床角度看,“生气致癌”并没有科学依据,真正让胰腺癌越来越常见的,是一些更具体、更隐蔽的生活习惯和生理机制。
胰腺位于腹部深处,既是消化腺体,又是内分泌器官。它的双重功能决定了它的“安静”。一旦发生癌变,早期几乎无症状,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通常已属晚期。
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腹胀或上腹隐痛,很多人误以为是胃病,结果错过了干预时机。
从流行病学数据看,胰腺癌的发病率在近20年内增长了近70%。根据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增胰腺癌病例超过12万人,死亡人数接近11万。
这并非单纯是人口老龄化或筛查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是多种生活方式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长期高脂饮食是目前明确的高危因素之一。胰腺是消化脂肪的主力器官,摄入油脂过多会长期刺激胰液大量分泌,促使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反复增生,增加突变风险。
尤其是动物性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与胰腺癌的发生呈正相关。不少患者在确诊前都有十年以上的高油饮食习惯,尤其偏好煎炸、烧烤等重口味食物。
吸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胰腺癌最明确的致病因素之一。烟草中的亚硝胺类化合物对胰腺细胞具有直接毒性,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胰腺,引发基因突变。
一项发表于《中华肿瘤杂志》的研究显示,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2倍,而重度吸烟者(每天超过20支,持续10年以上)风险可升高至4倍以上。
糖尿病与胰腺癌存在复杂的双向关系。一方面,长期糖尿病会导致胰岛功能紊乱、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是已知的胰腺癌风险因素;另一方面,胰腺癌也可能以“新发糖尿病”为首发症状出现。
临床中,超过6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1-3年被诊断为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特别是中老年人突然出现血糖失控或需胰岛素治疗时,需高度警惕潜在的胰腺占位病变。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温床”。长期炎症可导致胰腺组织纤维化、腺泡结构破坏,细胞在修复过程中更易发生癌变。
酒精性胰腺炎、胆源性胰腺炎与遗传性胰腺炎等均与胰腺癌风险高度相关。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是:“每年反复发作胰腺炎超过2次”的患者,未来10年内发生胰腺癌的概率显著升高。
夜班和昼夜节律紊乱也逐渐被证实与胰腺癌风险相关。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指出,长期倒班工作者的胰腺癌发病率比正常作息人群高出约30%。
这与褪黑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加以及细胞修复机制紊乱密切相关。特别是医疗、安保、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夜班人群,应定期进行腹部影像学检查。
肥胖不仅是糖尿病和脂肪肝的诱因,也直接增加胰腺癌风险。内脏脂肪堆积会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和激素样物质,促使胰腺细胞暴露在慢性低度炎症环境中,加快细胞老化与基因突变。
一项发表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研究显示,BMI每增加5,胰腺癌风险上升约20%。这点在年轻人群中尤为明显,越来越多35岁以下的胰腺癌患者具有明显肥胖史。
还有一种“沉默的杀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虽然它主要与胃癌、胃溃疡有关,但近年研究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其胰腺癌风险也有所上升。
机制可能与慢性炎症状态、胃酸分泌异常导致胰液分泌紊乱有关。幽门螺杆菌阳性并不意味着一定致癌,但对于有家族肿瘤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考虑根除治疗。
基因突变和家族遗传因素仍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板块。虽然大部分胰腺癌为散发性,但约10%的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BRCA2、PALB2等突变基因与胰腺癌密切相关。如果家族中有2位以上一级亲属曾患胰腺癌、乳腺癌或卵巢癌,应考虑进行遗传咨询和定期筛查。
临床上我们还观察到一个趋势:患者就诊越来越晚。这不仅是胰腺癌隐匿的特性造成的,更与公众对其认识不足有关。
不少人误以为胃胀、乏力只是消化不良,等到黄疸、剧痛出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建议40岁以上、有吸烟史、高油饮食、糖尿病或胰腺炎史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腹部彩超或增强CT检查。
治疗方面,胰腺癌的难点在于发现晚。目前只有10%-20%的患者在确诊时具备手术条件。即使完成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5年生存率也仅在20%左右。
晚期患者多依赖化疗与靶向治疗延缓病情进展,生活质量管理尤为重要。新型免疫治疗虽然在部分患者中展现出希望,但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不能替代传统治疗。
在门诊中,还有一个常见误区:“只要不生气,就不会得癌”。这其实是对情绪和疾病关系的误解。长期压抑、焦虑、失眠确实会影响免疫功能,但单一情绪并不能直接导致器官癌变。反而,对身体信号的忽视、对生活习惯的纵容,才是更真实的致病土壤。
未来,胰腺癌的防控将越来越依赖于早期筛查与个体化干预。基于液体活检的ctDNA技术,正逐步提升早期发现率。但在这之前,大众对胰腺癌的认知还需更深入。
我们需要明白,真正的危险不是“生气”,而是我们对身体长期发出的微弱警告视而不见。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建国.胰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2,44(3):213-217 [2]李敏,王蕾.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双向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6):482-486 [3]陈志强.吸烟与胰腺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0,25(4):301-30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