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从8月18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推出四集纪录片《跨越时光的高原》,这组由CGTN团队精心打造的多语种播出的纪录片,“小切口反映大时代”,以罕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构成一幅流动的史诗画卷,将雪域高原六十载的沧桑巨变,浓缩于普通藏族儿女的生命轨迹之中,通过最鲜活的个体故事,反映西藏教育、医疗、经济、文化四大领域“跨越千年”的奇迹。其立意高远、叙事亮点与艺术创新均树立了新的标杆。
一、 立意高远:个体命运与国家叙事的交响
该片跳出一般成就报道的窠臼,避开了宏大空洞的数据堆砌,选择以“人”为轴心,编织出一部血肉丰满的“西藏现代史”。
首先通过三代拉姆反映了西藏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六十载光阴,无数个体命运被知识重塑。三代“拉姆”的故事,是整个西藏教育变迁的缩影。外婆作为农奴“只想着怎么活下去”的记忆,拉萨的边巴拉姆作为第三代“拉姆”,从西藏走向国际学府再归乡反哺,其家族史(外婆拉姆目不识丁却坚信教育改变命运,母亲普布第二代拉姆成为家族首位大学生)本身就是一部西藏教育平权与社会流动的微型史诗。日喀则的小旦增拉姆梦想成为超模,她在青稞田T台与身穿新式氆氇服饰的职业模特一起自信行走,传统与现代、个体梦想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在此刻迸发耀眼光芒。
其次彰显了西藏医疗从"生存保障"到"健康观念"的提升。那曲市人民医院益西措姆医生,十年前她只能用复苏气囊徒劳地抢救早产儿;而今,NICU的呼吸机让新生儿死亡率下降50%。这种变化背后,是辽 宁援藏医生带来的技术,更是"生命至上"理念的落地。25岁的村医白玛玉珍住在村委会改造的宿舍里,却用1800多个日夜的坚守,让乡亲们明白"高血压要吃西药"——她的工作不仅是治病,更是将现代健康观念播撒在高原。从人均寿命35.5岁到72.19岁,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白玛玉珍"用坚守托举的生命尊严。
再次彰显了西藏经济的活跃和人民的获得感。60年前,贫困率超过90%,物质极度匮乏,如今实现了全面小康。电力工人黄小洪、青藏铁路建设者丁原臣等当年的建设者回忆了从人背马驮到立体交通的变化。到2024年底,西藏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49万公里。全长435公里的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和四条"电力天路"如银带缠绕高原。便捷的公路网、电气化铁路和充足电力等基础设施为西藏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年3970万游人来西藏旅游,拉动了当地的经济。曾几何时,高原不产茶,"茶比命贵"。1963年,易贡茶场的人们一锄一锄凿开水渠,让2200米海拔的高原长出了属于自己的茶香。曹爱萍,这位从小在茶场长大的姑娘,带着徒弟延续着三代人的茶缘。如今咖啡也成为西藏人的日常饮品。一个个故事反映了发展的阳光照亮高原每个角落。
再其次彰显了西藏的文化发展与非遗传承。江孜县的非遗工坊里,格桑是氆氇匠人,把上海学来的技术织进千年纹样,让藏地织物从农舍工坊跃上巴黎展会。卓舞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项目之一,尼玛爷爷是久河卓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一直跳到我去世为止!”他的誓言和笑容一起绽放,孙子顿珠说“我希望像爷爷一样,跳到老。”巴尼是格萨尔说唱艺人,这项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口述传统,在藏北草原上续写着千年传承。60年来,政府通过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建立非遗工坊、支持“非遗进校园”等举措,为传承人提供保障。既守护了文明的根脉,又让古老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长点,体现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让高原文化在多元共生中绽放独特魅力。
二、叙事亮点:“低视角”“柔语态”与代入感沉浸感的共振
该片采用国际受众喜欢接受的“低视角”“柔语态”表达方式,以纪实为主,用主人公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呈现全片。视角低,拉近国际受众和主要人物的距离,加强代入感和沉浸感。
如通过人文关怀的生命样本反映了西藏教育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即使是残障儿童也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着温馨感人的教育。孩子反复搓泥时的专注,“不刻意设计”的画面,能在细微处点亮孩子的情绪,让他们在呵护中快乐成长。被看见、被接纳。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便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教育便成了“一代推一代”的接力。西藏的文盲率从95%降至0.5%,大学文化程度人数激增近40倍。这组数字的背后,是让温暖与希望在人际间传递。
多视角讲述传统手工艺“氆氇”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故事。如江孜的格桑卓玛与女儿的对话,揭示了传统的当代困境:“没人穿,做氆氇的意义是什么?”格桑的回答温柔坚定:“丢失传统手艺是很可惜的。”她赴上海学习新织机技术,在巴黎时尚展亮相,用千年氆氇工艺织就现代设计。小拉姆的梦想——“穿上阿佳做的氆氇,让世界看到西藏特色”——则让古老工艺在新生代身上焕发活力。氆氇从生活必需品到濒危手艺,再到承载文化自信的时尚符号,其变迁是西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隐喻。
直击建设者在艰苦条件下的作业。电力工人黄小洪在阿里海拔4700米、零下30度的暴风雪中,用“电暖气+棉被”保护基坑的土办法,是数十万建设者在“电力天路”工程中智慧与坚韧的缩影。青藏铁路建设者丁原臣回忆工友们因高原缺氧导致“心电轴偏移”,道出天路奇迹背后生命的沉重付出。当镜头掠过崭新的吉隆口岸大桥,对比洛布老人讲述当年赶羊翻山越岭、用石头当秤砣的边贸往事,一条条“天路”如何重塑高原经济命脉与社会生活,已不言自明。
讲好“茶”与“咖啡”的滋味。如《活力西藏》这一集,易贡茶场的曹爱萍,父母用锄头开垦出西藏第一片茶园,呼应次仁拉姆回忆早年“羡慕乞丐能睡整觉”,而农奴主“狗吃得比人好”。如今,她借助援藏设备精制高原茶,身上带着女儿所说的“上班的味道(茶香)”。拉萨的咖啡师措姆,则用西藏自产的咖啡豆征服国际品鉴师:“甜感干净,有独特的红豆调性!”从“茶比命贵”到酥油茶香飘万家,再到西藏咖啡豆走向世界,舌尖上的变化,是最贴近民生的现代化注脚。
三、践行“四力”,艺术创新,电影美学与多元表达的突破
记者践行“四力”,深入雪域高原,行程17120公里,在日喀则、林芝、那曲等6个地区采集的15个最鲜活、最动人的生命样本。在克服严重“高反”的情况下,用饱满的镜头美学追求"唯美诗意"。如拍摄格桑卓玛织布时,自然光线透过窗户在氆氇上形成流动光斑,塔青野外巡逻时,在公路旁随处可见的藏羚羊画面形成"人与自然对话",非常具有冲击力。
该系列片在艺术表达上大胆创新,实现了电影美学与多元表达的突破,创造了无感化拍摄"参与式观察"的叙事语境,通过镜头语言与同期声的巧妙运用,让观众从"旁观者"转化为"在场者"。如无感化拍摄带来的真实感:旦增拉姆向格桑卓玛请教"走秀秘诀"时的期待,白玛玉珍与朋友倾诉"村民不相信西药"的委屈,黄小洪在暴风雪后看到基坑未冻时的如释重负——这些非表演性的瞬间,让人物跳出"典型形象"的窠臼,成为有困惑、有坚守的"完整的人"。
时空并置,历史影像的创造性运用。动画表格、历史视频和权威数据相结合,全片巧妙穿插大量1950-60年代珍贵黑白史料。当该系列特别版《拉姆》中次仁拉姆讲述儿时被农奴主毒打,画面切入小农奴缴纳“出生税”的真实影像。这种蒙太奇手法,让历史苦难与今日成就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碰撞,凸显了“跨越”二字的千钧重量。
声音设计强化地域质感。藏语对话保留原声并配字幕,让"扎西德勒"的祝福、卓舞的鼓点、格萨尔说唱的韵律自然融入叙事;环境音的运用极具层次——茶场炒茶的滋滋声、牧区风马旗的猎猎声、医院监护仪的滴滴声,共同编织出"声音的西藏地图",形成独特的听觉标识。
《跨越时光的高原》系列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它让西藏的发展故事回归到"人的发展"这一普遍命题,用人性的温度照亮冰冷的数据,用电影的诗意升华现实的重量。作品以"低视角"实现了"高立意",以“柔语态”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诠释宏大时代,这种创作理念不仅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提供了新范式,更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语境下,探索出一条"以情动人、以小见大"的传播路径——毕竟,最动人的史诗,永远写在平凡人的日常生活里。
后记:
据了解,该团队二十年来深耕涉藏纪录片,其中总导演肖小外曾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一等奖、“美国国际电影电视节”金奖等多个奖项。在四集系列播出后,九月还将播出《跨越时光的高原》(特别版)《拉姆》。
(作者:王永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