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66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某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曾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一位48岁的女性,起初只是反复胃痛、泛酸,以为是胃炎,吃点药就好,便一直拖着不愿就医。直到一年后胃痛剧烈,就诊时却被确诊为胃癌,而癌变的“源头”正是那早期被忽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陈医生说:“这类从炎症发展到癌症的患者,其实并不少见,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某些慢性炎症不及时治疗,是可能一步步走向癌变的。”
很多人以为“炎症”就是小毛病,吃点药就能好。可事实上,有些炎症一旦拖延,真的会变成癌症。
医生提醒:这4种炎症,最容易拖成癌!
多家三甲医院专家都指出,有一些“常见炎症”,如果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确实有演变为癌症的风险。
以下这4种炎症,尤其不能大意:
1.慢性萎缩性胃炎 → 胃癌
胃黏膜长期受损,导致胃腺体数量减少、功能下降,就会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如果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病理改变,癌变风险会大幅增加。
一项发表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的研究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若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5年内癌变率可达10%。
医生建议:胃炎症状反复出现超过三个月,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做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监测是否存在癌前病变。
2.慢性肝炎 → 肝癌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大国,约有7000万人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显示,若不规范治疗,慢性乙肝患者中,约10%-20%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癌。
不仅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长期发展也可能引发肝硬化,进而癌变。
医生提醒:患有慢性肝病的人群,若出现食欲减退、乏力、右上腹隐痛、皮肤发黄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定期监测*甲胎蛋白(AFP)*和肝脏影像检查。
3.宫颈炎 → 宫颈癌
宫颈炎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妇科病,很多人觉得是“小问题”,但如果伴随高危型HPV病毒感染,且长期不处理,就可能发展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最终演变为宫颈癌。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超过10万,大多数都有HPV持续感染史。
医生建议:21岁起应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TCT)与HPV筛查,如发现中重度病变,应及时处理。
4.胆囊炎 → 胆囊癌
多数胆囊癌的早期症状和胆囊炎类似,但胆囊癌的发现往往已是中晚期。研究表明,慢性胆囊炎患者发生胆囊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0倍以上,特别是合并胆结石者。
医生指出:若胆囊炎反复发作,出现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黄疸、食欲差等症状,且胆囊壁增厚,应高度警惕癌变可能。
为什么炎症会变癌?关键在“慢性”
炎症本质是身体对损伤或外来刺激的反应。但如果炎症长期存在,就会破坏组织结构,引发细胞突变,为癌变埋下隐患。
就像水管长期生锈,不仅影响水流,还可能腐蚀爆裂。身体的组织也是一样,长期炎症会改变细胞的“生死程序”,让它们不受控制地增殖,最终可能演变为肿瘤。
权威研究显示,全球约有15%-20%的癌症与慢性炎症有关。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充分证据支持的医学共识。
面对慢性炎症,别怕,但也别拖
很多人一听“癌变”就害怕,其实大可不必恐慌。稳定控制炎症,就能切断癌变通道。
医生建议:
早发现、早处理:一旦出现长期反复的胃痛、腹胀、阴道异常分泌物、黄疸等,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
定期复查:有慢性疾病史者,如乙肝携带者、萎缩性胃炎患者等,应严格按医嘱定期复查。
规范治疗:不要自行停药、换药或依赖偏方,治疗炎症必须遵循规范化医疗流程。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都能降低炎症发生及癌变风险。
不是所有炎症都会癌变,但很多癌症,都是炎症一步步发展来的。
别再把炎症当“感冒”一样拖着不治。尤其是上文提到的4种高危炎症,请认真对待,科学管理,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年)》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宫颈癌流行病学报告(2021)》 《中华肝脏病杂志》:慢性肝炎与肝癌的演变机制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