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至14日,2025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第二十六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在湖南长沙举行。会议期间,凯西集团自主研发、国内目前唯一获批的超细颗粒ICS/LABA干粉吸入剂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在我国正式商业上市,这将为哮喘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并将通过零售药店及电商平台等多渠道发力,提升哮喘患者用药的便捷性与可及性。
并非只有喘息才是哮喘
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在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中患者约有4570万,患病率为4.2%,并且自2010年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张旻教授表示,与很多人印象中“只有喘息才是哮喘”不同,哮喘往往被忽视,哮喘的表现其实可以非常多样。长期咳嗽(超过三周甚至八周)、胸闷、背部牵拉感、在大笑或运动时出现的气短,都可能是早期信号。但因为症状不典型,不少患者会跑去心内科或骨科检查,却始终查不出原因。加上基层医生容易漏诊,我国哮喘的整体诊断率长期不足三成,大量患者处在从“正常”到“确诊”的过渡阶段没有被及时发现。
小气道病变成为防治重点
近年来,小气道病变逐渐成为哮喘防治的重点。张旻教授指出,人体的气道有23级,其中第八级以下的支气管直径仅两毫米,被称为小气道。小气道表面积是大气道的5000倍,占到整肺容量的98%以上,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但因为平时没有明显症状,被称为“沉默区”。研究表明,超过90%的哮喘患者伴随小气道病变,而很多吸入药物难以到达小气道,这成为临床控制的一大难题。因此,选择能深入到远端气道的治疗方式,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环境变化影响哮喘发作
近年来,环境变化加剧了哮喘的风险。沙漠治理带来了更多植被覆盖,在雷暴天气时,空气中的致敏颗粒会成倍放大,从而引发急性哮喘发作。发达国家早已注意到这一点。比如澳大利亚在早些年就因雷暴天气导致哮喘患者集中爆发甚至死亡率升高,因此全球防治指南中特别强调气候因素的作用。对公众来说,这意味着在特殊天气时应减少户外活动、注意保暖,以避免触发哮喘急性发作。
哮喘可控且具有可变性
哮喘与慢阻肺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可变性。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劲平教授指出,哮喘一旦得到控制,药物剂量可以逐步减少,甚至完全停药,只要患者避免诱发因素,依然可以保持稳定。常见的诱因包括雷暴天气、室内装修后残留的苯类物质等,有些患者在刚入住新装修的房子后发作,但半年或一年之后情况就会缓解。这说明哮喘并不是不可控的疾病,而是需要患者长期规范管理,同时主动规避诱因。可惜的是,很多患者并不了解哮喘的危害,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坚持长期治疗,甚至对“哮喘”这个词心存恐惧。事实上,只要坚持规范治疗,哮喘完全可以得到很好控制。
哮喘的控制目标不断提高
张旻教授指出,要衡量哮喘是否真正得到控制,不能只看患者是否有症状,还要评估未来急性发作的风险,并结合肺功能、炎症水平等客观指标。因为主观感受常常会低估病情,有些患者虽然自觉症状不重,但肺功能和气道炎症可能仍在恶化。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哮喘的控制目标也越来越高,用更严格的标准评估时,控制率看起来反而不如以前。这并不意味着治疗退步了,而是目标提升了。不同人群和医疗资源水平也会造成差异,经济发达城市、规范随访的患者往往控制更好,而基层地区的患者控制率则明显偏低,亟需缩小差距。
切莫低估哮喘的严重性
总体来说,近年哮喘管理水平虽有提升,但还需进步。郑劲平教授指出,部分患者低估了疾病的严重性,不愿长期规范用药,医生也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更多地与患者沟通。只有帮助患者理解“什么样的控制才是真正的控制”,让他们明白即使感觉不错,也可能存在肺功能和炎症没有得到控制的隐患,才能真正提升依从性。医生在选择方案时,也要结合个体差异,尽量选用患者愿意坚持、操作方便的药物和装置。
超细颗粒吸入剂提高小气道疗效
在患者管理上,哮喘的痛点很多,包括病程长、患者依从性差、吸入药物使用不规范,以及对疾病缺乏正确理解。很多患者不知道哮喘会带来什么危害,也不明白为什么必须长期治疗。而医生在诊治中也面临评估复杂、治疗不够简化的挑战。通过药物和装置的创新来简化管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如果有一种药物既能作用于大气道,又能覆盖小气道,有利于整体改善哮喘控制。配合设计合理的装置和改进的药物颗粒直径,就能让患者更好地吸入药物。这样不仅专科医生能用,基层或非专科医生也能通过更简单的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同时降低未来急性发作风险。2024年新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和2025年最新发布的《全球支气管哮喘防治倡议》(GINA)均推荐ICS-福莫特罗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并强调小气道功能评估在诊断和药物优化中的重要性。ICS/LABA药物能够协同抗炎和平喘,而超细颗粒二联干粉吸入剂则可以提高药物在小气道的沉积率,突破传统治疗的局限。张旻教授介绍,研究显示,超细颗粒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能让药物三分之一沉积在小气道,三分之二沉积在大气道,哮喘患者肺部总沉积率高达56%,有助于提升哮喘控制效果。
新装置的“眼耳口”反馈系统
创新装置的出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使用难题,新装置充分覆盖大小气道,助力实现全气道优化治疗。许多患者无法正确使用传统吸入装置,导致药物递送不足,是哮喘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高达七八成的患者没有正确使用吸入装置。
新一代装置不仅在不同吸气流速下都能保持稳定输出,而且设计了“眼耳口”三重反馈系统:吸入时可能听到或感觉到咔嗒声,剂量计数器会减少数字,还可能感受到药物味道。使用过程仅需三步,简单易学,大大提高了依从性。长期规律使用,有助于显著降低未来急性发作风险,让哮喘管理更加高效和便利。
积极研发智慧化管理手段
张旻教授表示,哮喘的管理目标是实现长期症状控制,并尽量减少急性发作风险。除了药物创新,人工智能等智慧化管理手段也正在进入随访与管理环节。尤其对于年轻患者,智能化随访和提醒更容易被接受。随着评估工具、治疗方式和管理手段的不断进步,哮喘患者的症状得以长期稳定控制和生活质量改善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原标题:《大小气道共治,哮喘治疗再升级》
栏目编辑:史佳林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潘嘉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