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堂兄弟:亲情、名分与各走各路的命运
你说,人生是不是一出剧本,有些台词,早晨翻翻家谱就写在那儿了。有时候,你明明拼尽全力,却发现自己背后那面墙,是爷爷的——甚至是曾祖父的。有多少人心里不羡慕,有几个人又能放下那种祖上余荫的重量?蒋万安和蒋友柏,蒋家两位曾孙,把这些味道都尝了个遍。
其实说到底,他们俩还是离那一位——戴帽子、穿大棉袍、历史书上老要提的蒋介石——隔了三辈。但蒋家的血色,不会随时间就淡了。一个是蒋万安,这些年做成了台北市市长,那种“正儿八经”的政治路子;一个是蒋友柏,转头做了创意设计生意,偶尔还在综艺节目里冒个头。有亲缘,有不同,也各自有点各自的烦心事。
想想他们小时候,会不会在旁人背后窃窃私语中长大?外形上是堂兄弟,蒋万安要小两岁,生于1978年。今年,就是正好四十五。蒋友柏是1976年头上来的,长得高个儿,四十七,在人群里一眼看出来那种。两人祖父都是蒋经国,父亲却不是一个。蒋万安是蒋孝严的儿子,蒋友柏那边则属于蒋孝勇。这么说起来,“家谱方便复述”,但一到实际生活里,未必那么容易算清。
我一直觉得,有些姓氏就是带刺的。你可以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你,但那些蒋家后代,在台湾这岛、在海峡另一边,谁会不在意?没人的地方也罢,人多了总有话:这个孩子是不是祖宗带出来的?你看他走路带风,不知道是不是沾了点“老蒋家的光”。
蒋万安走的是一条“读书出头”的路。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博士,再回台湾从政。政坛这种地方,真刀真枪,但名声、气场这些虚的东西,又太实在。你家是谁?名字有什么分量?比几句政见还重要。有种说法是,“没有祖上的把底,怎么敢摸台北市长的位置?”是不是人人都要这么想,其实都懂都装糊涂罢了。
他的婚姻也挺有样儿。石舫亘,大学时期认识的,后来一起步进柴米油盐的生活。儿子蒋得元是蒋家第五代,小时候照片上那种稚气,也许只有他自己没觉得有什么“得字辈”的压力。可以想象,有时候家庭饭桌上,两代人聊起“爸爸曾经怎样”,孩子听听不懂,也许心思早飘远了。
蒋友柏呢,人生方向彻底不一样。先远赴美国纽约大学读书,后来转到加拿大入了国籍。身高一米八五,常年健身,是那种你一看就信他能扛点事的人。年轻时有过一段人人羡慕的婚姻,林姮怡——女艺人,名字里自带点光芒,一双儿女,冷不丁也都是蒋家第五代的“得”字辈。蒋得曦、蒋得勇,听名字也带着点规矩。只不过几年之前,这段婚姻走散了。日子还是要过,家谱再高,也保证不了“父母常在一起”。
其实写蒋友柏,更是聊一个“有背景的人”是不是就一定幸福。他自己说过,做生意难,但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生来就有些别人没有的门。老蒋家的名字,是名片、也是一堵墙。设计公司做得挺顺,不愁吃喝,可檐下的阴影,到底有时候让人喘不过气来。
又说回蒋万安。从政,说白了也是“用家世”。你说如果他换个姓,在社会底层混一次,还能爬这么快吗?大家心里都明白,但嘴上谁都不肯挑明。有些优势不是谁都换得来的。这两兄弟,有人选择权力,有人挑了事业,其实各自都是“在老蒋家的余波里翻身”。
有讲究,有规矩,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太喜欢“被指点”,可社会从不让人安静。尤其是蒋家第五代,那几个“得字辈”的孩子,名字在各种场合被提起,事实却没什么消息。大家心里都问,下一代能不能还沾“蒋家”的光?是不是还绕不出祖上的影子?
闲话一句,其实这些孩子是不是幸福,谁又能说得清楚?有时候觉得,同样的血脉,跨越几代,到了新世纪的台湾或者上海,已经不是同一回事了。蒋得元、蒋得曦、蒋得勇那一代,或许早已经厌倦了“你爷爷是谁”的话题。但遗传下来的东西,改不了。走出来是机会,留下来是故事。
人家总喜欢问,“蒋家的第五代会不会做点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其实大多数概率,他们只是安安静静地生活罢了。五代以后,榆木疙瘩也许能长蘑菇,但未必还能长出神像。
说到底,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过的关。蒋万安这个市长,有一天是不是还会往更高的位置走?蒋友柏是不是在某个夜里仍然觉得自己孤独?那些小孩,能不能过上真正喜欢的生活?
没准哪天,蒋家第五代的谁,突然做了点什么和祖宗完全无关的事。也许就是下了夜班,买杯奶茶回家,坐在沙发上,彻底忘了老蒋家的姓。谁说不是另一种解脱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